安阳市城市防洪规划方案研究(1)程力学毕业论(2)
2014-02-03 01:34
导读:4城市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范围依据安阳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总面积167Km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010年100万人。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1994年6月颁布的
4 城市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范围依据安阳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总面积167Km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010年100万人。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1994年6月颁布的《防洪标准》及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原则,安阳市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5 城市防洪规划原则
根据安阳市的洪涝成灾及洪水特点,城市防洪重点是防御安阳河、洪水河、金线河的洪水,规划原则是: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防洪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防洪工程措施,在有条件地段,堤防与规划的城市道路相结合,采取工程防御措施和非工程防御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综合治理,既要保证标准洪水以下洪水时城市的防洪安全,又要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有措施、有对策,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市的洪灾损失。
6 城市防洪规划应着重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1)城市防洪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制城市防洪规划要以流域治理为基础,并服从于流域的综合防洪格局,将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防洪规划有机结合,防洪工程布置要与城市的道路、交通、景观等其他方面的建设相互协调,市政建设也要服从防洪大局,不能因个别工程降低整个城市防洪标准,造成洪水隐患,而因小失大。
(2)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期防洪目标,工程建设分期实施,在兼顾长远发展的前提下,要先上那些最迫切、最重要的工程,次要工程可随经济发展逐步实施。
(3)城市防洪工程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的方方面面,矛盾较多,现行管理体制又是分灶吃饭,水利与城建对防洪、除涝各自为政,市、郊、县对河道是各管一段,更使矛盾难以协调解决。因此,应立即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对防洪工程的统一管理,从整体出发,统筹兼顾,处理好上下游,市、郊区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7 城市防洪方案
7.1 城市防洪工程措施
7.1.1 洹河
首先按50年一遇标准,将东风桥至滞洪区入口段进行治理,打开通道保证洪水出路。其次,开设洹河分洪道,使安阳市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超50年一遇洪水由分洪道沿市区北边缘下泄至市区下游入滞洪区。分洪道为非常工程,数年使用一回,为减少分洪道内群众损失,不影响平时耕种,故采用复式断面,大槽底高同现地面,两侧筑堤,城市北外环路构筑为右堤并高于左堤,防御超标准洪水,子槽按除涝标准设计,用来承接五道沟、安丰沟、御路沟、漳涧沟等由北入市区进洹河的涝水。
7.1.2 金线河
河道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清淤,与其交叉建筑物也相应达标,保证河道畅通,右堤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加高河堤,保证100年一遇洪水不入市区。
7.1.3 洪水河
洪水河上游张北河、郭里沟和曲沟沟三条支沟结合南水北调总干渠工程重新规划出路。将曲沟沟洪水在南水北调总干渠以西向北引入安阳河;郭里沟位于楼庄东北,张北河于李潘流南分别排入彰南延伸渠,利用现有的彰南延伸渠,沿南水北调总干渠左岸穿过黄张村后汇入洪水河。洪水河干流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扩挖河槽,堤防按100年一遇洪水填筑,左堤与南外环路结合。
7.1.4 白沙河
按50年一遇洪水流量扩挖河槽,按100年一遇洪水重点加高左堤,防止洪水进入市区。
7.1.5 水库工程
小南海、彰武水库已按设计标准除险加固,其它8座中小型水库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加固维修,使其真正发挥调蓄洪水作用。
通过以上的工程措施,构成“拦、疏、排、分”的可抵御100 年一遇洪水的安阳市城市防洪工程体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7.2 非工程防洪措施
有了防洪工程体系,还必须建立一个可靠畅通的防汛信息、防汛通讯、防洪调度指挥系统,以达到及时掌握洪水形势,拟定防洪方案,下达调度指令,继而有效运用防洪工程体系实现防洪目标。
8.2.1 防汛信息系统
⑴建立雨量遥测系统,利用遥测技术实时取得安阳河和洪水河干支流、上中游及市区降雨数据。在较大支沟(张北河、粉红江、金线河)干流入口处建水文、水位站,在彰武水库、双全水库、龙泉水库建坝上水位站收取数据,分析洪水势态,预测洪水流量。
⑵在城市防汛指挥部建设区域计算网,配上网络软件、大屏幕显示系统及必须的系统软件,完成防汛信息收集、处理、显示和预报调度工作。
8.2.2 防汛通讯网
充分利用市区邮电通信系统比较发展快的优势,建立防汛指挥部与重要工程管理单位之间的热线电话;建立一个覆盖全市区的无线通讯网,配套车载电话和手持电话,成为一个机动灵活、覆盖面大的防汛通讯网。
8.2.3 预警系统的建设
根据安阳市防汛的特点,洪水来得急,预见期短,应建立预警系统,利用现有的农村、市区有线、无线
广播电视,警报器等向市区人民做各种汛情报告。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