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中国水资源特点及评价
1.水资源的区域和时空分布都不平衡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并从东北向东南形成了一条400mm降水量的对角线,把中国的国土分为两半,一半是干旱、半干旱带占45%,一半是半湿润、湿润带占55%。由于降水量在地区和时空上的分布不均衡,因此,在地区分布上形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在时空分布上冬春少雨,夏秋多雨,南方洪涝多,北方干旱多的区域和时空差异。我国的人口和耕地资源分布恰恰相反,东南人口密集,西北人口稀少,东北人口密集,西南人口稀少。这些特点是我国东西部、南北方人口经济水平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从表3的资源分布就可以明显看出,南方四片水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81%,北方五片只占14.4%;人均水资源量南方在4000m3以上,北方在1000m3以下。从大区来看,我国西南地区的河川年径流量和地下水量占全国的比重都在39%左右;而西北、华北、东北三大区的河川年径流量只占17%,但地下水量却占29%,这也是北方地区由于地表水源奇缺,长期超采地下水的一个原因。
我国地下水资源据地矿部最新勘查成果,我国可再生地下淡水资源8700亿m3/年,开采资源2900亿m3/年。平原、盆地等地区地下水储量约为23万亿m3,可再生地下微咸水资源约200亿m3/年,地下微咸水开采资源90多亿m3/年。地下水资源的主要特点:一是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二是地质因素的差异性,孔隙含水层主要集中于北方;岩溶含水层在西南地区广泛分布;三是地下水补给的变化性和开采量的稳定性受降水量地下水补给条件和储存条件的控制,地下水补给量年际、年内都有变化;四是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三水转化强度受气候、地貌、地质条件的约束。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全国地下水实际总开采量约为870亿m3/年,约占全国地下水可开采量的30%,其中井采量约720亿m3/年。北方15省、区、市地下水总开采量为670亿m3/年,占全国地下水总开采量的80%,其中井采量640亿m3/年,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89%,80年代末期与70年代末期相比,受干旱的影响,全国地下水实际总开采量增加了14%左右,井采量增加了16%。目前地下水过量开采带来了地面沉降、塌陷,泉水流量减少或断流,海水入侵,下游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水质恶化等问题。
2.水资源的人均、亩均水平很低
我国水资源总量根据水利部门在80年代利用同步期(1956~1979年)24年资料所作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是:全国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m3,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为7279亿m3,所得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分布(见图2略)。国外许多国家均系以河川径流量作动态的水资源量进行估算,用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近似代表水资源量。为此,按河川径流量计算,我国的27115亿m3,居世界第六位,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从总量上讲,我国的水资源,不可谓不丰沛,加上许许多多的有利条件,使占世界人口15强的国家得到发展壮大。尽管水资源总量和耕地面积都不少,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仅2477m3/人(见表4),约为全世界人均水量的26%。比加拿大、巴西、印尼、前苏联、美国低很多,仅与印度相当。耕地单位面积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远低于印尼、巴西、加拿大、日本等国。但在80年代末期,以全球陆地6.4%的国土面积和全世界7.2%的耕地却养育了全球约22%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从总量或产水量讲与美、加等发达国家相比差别不算很大,但人均占有量差别十分悬殊,说明我国应十分重视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作用。
我国人均、亩均水量与国外相比很低,如果按国际标准人均拥有水量2000m3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拥有水量1000m3为起码需求,中国已接近严重缺水的边缘。这里就全国平均情况而言,如果按省市区对比,问题就更严重,全国有18个省区市已接近严重缺水边缘,其中有10个省区市是在起码需求线以下。(见图3略和表5略)
3.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外水平比较
据1989年全世界及一些国家谷物人均产量的资料统计,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为全世界平均值的90%,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的1/3,但亩均谷物产量却居世界前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5倍,可见我国谷物单产非常高,用水量(见表6)。就谷物单位产量占有水量分析,我国每公斤占有水量仅7.6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不到30%,但与一些节水技术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用水量又仍然偏高。从单方水综合效益来看,我国粮食平均为1kg左右,一些先进国家大体在2kg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990年平均在210m3,比先进国家高出1~2倍。
我国水资源利用程度,总的说来是不够高的。80年代初期,利用率约16%,用水总量约4430亿m3,人均仅450m3,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的比重达88%,明显地表现出我国以农业立国的基本方针,城镇生活用水水平的低下同时反映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特点(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
(1)中国总用水量与美国、印度相近,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美国、印度低,与日本相近。
(2)中国人均用水量比美国、印度要低80%和35%。
(3)中国工业用水比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生活用水比重最低,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
(4)中国农业用水比重较高,仅次于印度。
以上4点说明:
(1)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还比较低,具有开发的潜力。
(2)中国用水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3)中国人均用水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将处于低水平。三、国际上对21世纪水危机的论点
1.国际机构对水危机的认识和解决水危机的重大决策据联合国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发表的最新世界资源报告书,当前全球水的总储量为1386ⅹ107亿m3,其中海洋储存1338ⅹ107亿m3,占总量的96.58%。在地球水体总量中,含盐量低于1g/l的淡水仅有35ⅹ107亿m3,仅占世界总储量的2.5%,其余97.5%均为咸水。
在全球淡水储量中,有68.7%覆盖在两极地带和高山冰川中;有30.9%蓄积在地下水含水层和永久冻土层中;只有0.4%容纳在河流、湖沼、土壤之中,其总量约为140万亿m3。据测算,陆地的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46.8万亿m3,其中稳定径流量为14万亿m3,但有5万亿m3,流经沙漠而无法利用,实际可利用的河川径流量为9万亿m3,占河川径流量的19%;而且,目前全世界每年排向自然水体的废水达4200亿m3,使35%以上的淡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使可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日趋减少,部分地区水资源危机已十分突出。
据预测,到2000年全球农业用水量最低将达2万亿m3,工业用水量最低将达1.9万亿m3。需求与有限的水资源将不相适应,因而珍惜水资源非常重要,治理水体污染将显得十分迫切。
正由于全球淡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很有限的,所以在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课题中,水成了关键的问题,并把它提高到人类社会生存能力的高度来认识。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说,水是90年代的石油。联合国预言,到2000年,水将成为全世界最紧迫的自然资源问题,并特别指出,亚洲缺水问题已引起了人们对这个地区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能力的忧虑。没有水,人们就无法生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水比电、道路和电话还要重要。因为淡水是无法替代的资源。在日本,由于缺水许多工厂不得不削减产量,或者进口水;有些地区由于争夺水资源导致国家关系严重恶化,甚至成为战争的根源。国际上的一些专家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水源紧缺的时代,随着湖泊面积缩小,江河断流以及地下水位日渐下降,20世纪结束前可能开始出现用水危机。如不采取措施,今后世界爆发冲突可能从争夺宝贵的水资源的控制权为中心,就像过去以争夺石油控制权为中心的冲突一样。所以从1977年联合国水事会议,1990年9月,在新德里举行的1990年安全用水和卫生全球协商会议和1992年1月在柏林举行的水与环境问题国际会议。同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各国首脑共同签署了《21世纪议程》,其中第十八章重点阐述了保护淡水资源的质量和供应:水资源开发、管理利用的综合性办法。1993年联合国回顾了《21世纪议程》第十八章的有关条款,考虑到虽然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极大地依赖于淡水的供应和质量,但人们并未普遍认识到水资源开发对提高经济生产力、改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还考虑到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许多国家将很快陷入缺水的困境,经济发展将受到限制;并进一步考虑到推动水的保护和持续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级、全国一级、地区间、国际间的公众意识,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联合国召开这一系列的会议和产生的决议,其目的就是唤起世界公众清醒地认识我们将会遇到的水危机问题。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