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计划建议(1)程力(2)
2014-03-20 01:07
导读:七、加强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水利经济政策 (1)水利是一项公益性为主体的事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加强水利建设
七、加强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水利经济政策
(1)水利是一项公益性为主体的事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加强水利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能力建设,强化责任制,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要进行改革,克服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短期行为。水利部门改革也要从自身职能的转变起步,加强水利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并从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的改革入手,推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2)要改革重大
水利工程项目的决策程序,健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科学论证制度。由于水利服务的对象已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都要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论证评估体制,要经过科学选比、加强民主决策力度。为从整体上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决策水平,要建立各级人大、政协对重大水利工程的审议、监督和检查制度。
(3)防洪是一个以公益性为主体的巨大的
系统工程,流域的防洪系统是一个统一的、多层次的整体,因此,要以优化防洪对策、提高防洪效益为目标,针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包括蓄滞洪区的运用、防洪保险等)制定防洪经济政策。
(4)水是商品,水是经济资源,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水资源的宏观调控要以法律与经济手段相结合。要完善水资源的有偿使用、有偿占用、有偿转让和保护水环境的有关经济政策。要研究制定国家资源税的征收政策。
(5)水价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供水成本重新核算。制定水价时应体现鼓励节水的原则,采用季节价、累进加价、基本水费制等。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6)要鼓励用水户的参与,积极推广“用水者协会”,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到竣工后的管理,将所有权、使用权、经营管理权归用水者协会,有利于调动用水者的积极性。
八、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施科教兴水战略
(1)解决中国水的问题,要结合国土整治的全局,在统一规划下,把治山和治水有机结合起来。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要采取创造性的措施,全面研究非工程的防洪技术措施。
(2)21世纪水利的战略重点要以节水为先,重点推广各种适用的节水技术。大力推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技术。在提高常规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重视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
(3)大力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承包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要加强技术监督和指导。要加强泥沙变化规律的研究,加强泥沙处理技术的攻关研究,要制定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4)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
(5)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从水的角度研究环境与发展的密切关系,研究中国降水分布和河川径流及其调蓄能力的影响。
(6)科教兴水关键在人才,因此,提高水管理人员素质必须加强人才
培训,加强水利教育和职工培训,全面提高人才素质,造就一支
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纪律严的水利队伍。
(7)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利行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建立水利新的体制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分级科技服务和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水管理现代化。
九、加快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业化经营
(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水利行业应以水利基础产业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水利产业化经营,这是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水利的路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水利实现产业化经营,这是适应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必然趋势。这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3)产业化经营是水利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过去单一为农业服务转变为全社会全方位服务的大水利,这是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对水利基础产业进行改造、重组和提高,使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能适应市场经济,或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使水利实现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4)要实现水利产业化经营,就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经济组织。从开发、建设、管理和经营实施一体化管理、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十、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加大水利投入
(1)从全国范围内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压缩重复建设项目资金,用于水利建设。采取中央、地方投资与群众投劳相结合,财政拨款、项目债券、银行中长期优惠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2)要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水利投资政策,水利是公益性为主的事业,政府投入应当成为主体。按照中央、地方、社会和个人共同办水利的方针,鼓励股份合作办水利,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
(3)要继续发扬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势利导组织农民采取各种形式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