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口水电站天然砂石料生产系统优化改造(1)程(2)
2014-04-05 01:00
导读:(3)将喂料口的条筛栅格间距减小到150~160mm,在原喂料口条筛弃料口下方设一台板式给料机,在本系统边缘,沿1#皮带机,增设1台颚破和6台中碎,另辟
(3)将喂料口的条筛栅格间距减小到150~160mm,在原喂料口条筛弃料口下方设一台板式给料机,在本系统边缘,沿1#皮带机,增设1台颚破和6台中碎,另辟一条破碎系统,蛮石和大于150mm的较大卵石经破碎后,由新增的18#、19#皮带机2条皮带机输送到3#筛分楼。同时,增设另1条17#皮带机,将从3#筛分楼出料皮带上的大骨料,送往2#筛分楼旁边的新增细碎机破碎,再送往3#筛分楼。由于本改造方案比较紧凑,做到了见缝插针,能够满足场地布置限制条件,同时,由于本方案能够在生产间隔时间施工,基本不影响生产,方案可行、经济。
经方案比选,决定采用(3)方案。
4 改造方案的具体实施
4.1 分成大于150mm和小于150mm两挡分别破碎处理
(1)将小于150mm天然料,用喂料口条筛下的1#皮带机运走,通过原骨料筛分系统进行筛分。
(2)大于150mm的较大卵石的天然料,通过一条设置在三个喂料口弃料出口处的板式给料机,输送给新增加破碎站
(3)经新增的破碎站破碎后的料,通过新增的皮带机送到3#筛分楼开始筛分,筛分之后送往成品料堆。
4.2 板式给料机配置选型
板式给料机工作原理是借助驱动轴的转动,通过传动链轮带动封闭链带,使其作连续移动,从而达到传送物料的目的。由于板式给料机能够水平或带一定倾角运送较大直径的毛料,使之成为改造成败的关键设备。
根据目前河床天然骨料的特点,蛮石最大直径为600~700mm,但其含量很少,可以通过挖机在采挖过程中剔除。主要粒经为500mm以下,因此板式给料机的机型选定在带宽B=1000mm,生产能力30~300m3/h、给料速度为0.03~0.25m/s、驱动电机为功率7.5kw可调速电机,板式给料机的输送长度根据喂料口的地形情况定为20m。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4.3 破碎设备的配置
由于本次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增大系统的破碎能力,增加中小骨料的产量,因此主要的投入放在破碎设备上。粗碎选用一台PEV750×1060颚破;细碎为6台PEX250×1200颚破,破碎后的骨料由皮带机送往3#筛分楼,筛分后分送到各骨料堆。
4.4 大骨料回轧方案布置
由于前期大骨料产量太高,已超出大坝RCC浇筑所需的用量,使得大骨料无处堆放,占用了大片场地。
对大骨料过多的处理,本次改造有两种途径:
(1)将成品大骨料皮带分出部分来进行内循环回轧。即在8#皮带机机头,分出部分大骨料,通过新增的17#皮带机,将料送入新增的4台型号为PEX150×750细碎,破碎后通过6#等皮带机,返回3#筛分楼进行内循环。
(2)在2#筛分机进料皮带机头,用溜槽分出一部分骨料,通过新增的一台PEX250×1200颚破,进行破碎,破碎后通过3条皮带中转返回3#筛分楼。
(3)通过装载机,将成品大骨料装入自卸汽车,盘运至喂料口,然后由改造后的骨料破碎系统,对大骨料进行破碎,增加中小骨料的数量,以达到满足大坝RCC所需骨料级配为止。
通过上述措施,可大大减少大骨料太多的问题,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4.5 改造后的系统平面布置图
5 改造效果
按照上述方案,按期成功完成了系统改造。系统运行可靠,改造后的砂石料生产系统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系统日最高生产能力从改造前的4419吨/天,增加到改造后的6880吨/天,能够满足洪口水电站二枯高峰期的骨料供应,且骨料级配得到大大改善,能满足均衡生产的要求,达到改造目标。
6 经济效益
6.1在保证材料供给、保证工期方面最经济:
本次改造中增加一台板式给料机、12台不同大小的颚破和3条皮带输送机共投入约150万元,若系统不改造,工期将延误约半年以上,将会给工程带来较大的损失;若采用其它方案改造,不计新系统投资,拆除、砼龄期、重新制安将造成工期延误约两个月以上;若改用外购骨料,约需17万m3,供应难度大,且每方骨料成本提高15元以上,需多花费255万元以上。因而本改造方案最经济,是必要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6.2消化蛮石弃料,增加效益:
改造前每月约有10%~20%的蛮石弃料。二枯消化弃料约3.2万m3,混合料挖运及蛮石弃料总计约12元/m3,仅此一项,节约成本约38.4万元。
7 结语
在利用条筛喂料口的原砂石料生产系统已投产的情况下,进行生产能力提升的改造,本方案经济可行,成功地解决了场地布置难题,不影响原系统的生产,又节约了改造成本,可为今后类似砂石料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提升的改造提供借鉴。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刘金清;陈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