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三、局部处理
主入口设计。分析主要人流从校园北面道路进入,主入口设于北面中央但又与道路紧临,最后放弃强化入口如凸出雨蓬的做法,而采用弱化处理,中间这部份架空,把室外台阶退让到建筑以内。但弱化并不等于不突出,利用减法减去剩余的部份形成体量变化,以及立面上开窗变化来暗示主入口所在的地方,这样处理尊重环境和行人,轻重得宜。
半圆形办公部份处理颇费一些功夫,在仅限于混凝土砖墙的情况怎样把它变得轻灵活泼,成为建筑的活跃元呢?最后采用柱墙分离的手法,白色的圆柱,弧形退后的砖红墙,韵律的变化、色彩的对比达到一定的效果。
四、空间设计
最后是空间雕琢和推敲。主要部分是半圆形中庭和走廊。中庭空间是人们停留、观赏、谈话的一个中心空间。为了达到一种既内聚、安定又不致于让人压抑的感觉,洞口最大尺寸D与三层建筑高度H尽量控制在D/H=1左右。多方面因素建成后D/H=0.8,还算尚可。
一方面建筑构成环境让人欣赏外部造型,另一方面建筑内部的人也在观察着外部的景致。设计中有意识在走廊上强化这种室内外变化,让走廊空间层次丰富,流畅且空灵,形成一个动线中心,或外向、或内敛、或充余、或局促。序列如下:走廊东侧可看到校园广场,视野开阔,走廊加宽;向西走增加一段砌墙留窗洞的较封闭走廊,窗洞成为远眺城市的景框;进入拉开的“风洞”,舒适凉爽;进入中庭变成回廊式内部空间,上面剩下一个半圆形天空;再经过一段“风洞”,外面景致又眺入眼帘;再走几步,正方形与长方形拉出的空隙间可见体育场地上同学们活跃的身影;最后一个超尺度构架与城市景观融合在一起构成收尾。不同层数感觉又各不同,四层半圆形屋顶形成一个宽阔的学生活动的不特定空间,视野开阔。虽然这些构思没有得到完全实现,但在走廊上做文章,步移景异的总体目的达到了。
五、经验和教训
这个工程1999年设计2000年竣工,自己感到有得也有失。教训应多与甲方、其他设计人员、施工人员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别人理解你的思路,另一方面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作品,才能少留些遗憾。如:施工中甲方觉得拉开空隙太“浪费”用处不大被补齐;局部梁处理欠妥,破坏整体效果。经验是在有限条件下(经济、场地等因素),树立以人为本为原则,与基地环境对话融合,用普通的材料运用现代建筑手法也能设计出有特点的建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