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购买测斜仪,确保垂直度。
3.5 成槽成槽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成槽机施工成槽施工是地下连续墙施工的第一步,也是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是否完好的关键一步,成槽的技术指标要求主要是前后偏差、左右偏差。由于前后偏差由仪器控制,前后偏差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次数是较少的;左右偏差由于原有的控制仪器损坏,至今未修复,因此主要由司机的经验和目测来控制。左右偏差的问题是我们地下连续墙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顽症,发生的概率非常高。在一次抽检时,槽顶与槽底的偏差竟然有60厘米之多,这么大的偏差肉眼很容易就可以观察到。我认为首先是我们的技术交底工作没有做好,其次是成槽司机的态度不是很严肃,希望在以后的施工过程过程中可以杜绝这种现象。
(2)泥浆液面控制成槽的施工工序中,泥浆液面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保证泥浆液面的高度高于地下水位的高度,并且不低于导墙以下50厘米时才能够保证槽壁不塌方。泥浆液面控制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成槽工程中的液面控制,这一点做起来应该并不难。但是一旦发生,就会对我们的槽壁质量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塌方在所难免。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指导工麻痹大意,民工不知道如何操作。我认为对民工的交底也是一项必做的工作,民工不止是干体力活,对具体的工序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是成槽结束后到浇筑砼之前的这段时间的液面控制。这件工作往往受到大家的忽视,但是泥浆液面的控制是全过程的,在浇筑砼之前都是必须保证合乎要求的,只要有一小段时间不合要求就会功亏一篑。
(3)地下水的升降遇到降雨等情况使地下水位急速上升,地下水又绕过导墙流入槽段使泥浆对地下水的超压力减小,极易产生塌方事故。
地下水位越高,平衡它所需用的泥浆密度也越大,槽壁失稳的可能性越大,为了解决槽壁塌方,必要时可部分或全部降低地下水,泥浆面与地下水位液面高差大,对保证槽壁的稳定起很大作用。所以另一个方法是提高泥浆液面,泥浆液面至少高出地下水位0.5—1.0米。在施工中发现漏浆跑浆要及时堵漏补浆,以保持泥浆规定的液面。第二种方法实施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的比较多,但碰到恶劣的地质环境,还是第一种方法效果好。
(4)清底工作在吊放钢筋笼前不认真操作。
沉渣过多会造成地下连续墙的承载能力降低,墙体沉降加大沉渣影响墙体底部的截水防渗能力,成为管涌的隐患;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严重影响接头部位的抗渗性;造成钢筋笼的上浮;沉渣过多,影响钢筋笼沉放不到位;加速泥浆变质。
(5)刷壁次数的问题地下连续墙一般都是顺序施工,在已施工的地下连续墙的侧面往往有许多泥土粘在上面,所以刷壁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刷壁要求在铁刷上没有泥才可停止,一般需要刷20次,确保接头面的新老砼接合紧密,可实际情况往往刷壁的次数达不到要求,这就有可能造成两幅墙之间夹有泥土,首先会产生严重的渗漏,其次对地下连续墙的整体性有很大影响。在以后的堵漏工作中就要浪费许多人力物力,经济损失不可弥补,而且这对我们日后的决算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虽然刷壁的工作比较烦,而且它导致的恶果不是很快就能看出来,但它却对我们的施工质量有着至关紧要的影响,一点也马虎不得。
3.6下锁口管锁口管的问题是施工过程的一个疑难杂症,至今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槽壁不垂直,造成锁口管位置的偏移由于机器和人工的原因,我们成好的槽壁在下部总是存在两端不垂直的问题:如图所示
这就造成在下锁口管的时候,锁口管不能按照预先放好的样的位置摆放,影响到这幅墙的宽度及钢筋笼的下放。同时锁口管的后面空当过大,加大了土方回填的工作量,也容易产生漏浆的问题。解决方法是修好左右纠偏的仪器,并且提高司机的操作技术,做好技术交底,在成槽后期的时候有意识的向两边倾斜。
(2)锁口管固定不稳,造成锁口管倾斜锁口管的固定包括上端固定和下端固定:下端固定主要通过吊机提起锁口管一段高度使其自由下落插入土中使其固定,这个工作除了一次漏做外做的还是比较好的,这种固定方法使锁口管的下端一般不会产生大的位移。上端固定一般是通过锁口管与导墙之间的缝隙之间打入导木枕,并用槽钢斜撑来解决。这种方法基本上可以杜绝锁口管移位的产生,我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实际施工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是用100吨吊车用10吨力竖直向上拉锁口管,当锁口管发生偏移时,会有反方向的力使其回位。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当发生小的位移时,反方向的力很小,不能够起到作用,因此位移不可避免,而且当场地条件不允许时,100吨吊车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
实际施工中,有几次锁口管上端未作固定或固定不好,偏移严重,造成此幅墙的幅宽超过设计宽度,占用了下一幅墙的幅宽。这个问题的产生和漏浆问题的产生共同造成了闭合幅的幅宽缩小的问题,其中最小的一幅只有4.5米宽,整整缩小了1.5米。
(3)拔锁口管的问题拔锁口管时为了避免使用液压顶升架,往往在砼没有浇筑完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拔了,这样做不是不可以,只是一定要掌握好砼初凝的时间,在实际操作中指导工往往不能很好的掌握。因此我认为拔锁口管应该在砼灌注完毕的时候再开始拔,建议每次都使用液压顶升架,这样可以防止因锁口管拔的太早,墙体底部的砼未初凝而产生的漏浆问题。
(4)锁口管后回填土的问题锁口管下放以后,不会紧贴土体,总是有一定的缝隙,一定要进行土方回填,否则砼绕过锁口管,就会对下一幅连续墙的施工造成很大的障碍。但由于缝隙较小,又充满泥浆,回填如不易密实。
因此我们要加工一根专用设备――钢钎,用来插入缝隙,捅实回填土,防止砼绕流。
3.7钢筋笼起吊和下钢筋笼
(1)钢筋笼偏移由于上一幅施工时锁口管后面的空当回填不密实造成的漏浆问题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成槽时由于砼已凝固,会损坏成槽机的牙齿,下钢筋笼时也会对钢筋笼产生影响。
当钢筋笼碰到砼块时,会发生倾斜,使钢筋笼左右标高不一致,影响接驳器的准确安放。同时由于漏浆的影响,会使钢筋笼发生侧移,扩大本幅墙的宽度,占用下一幅墙的墙宽。
(2)民工上钢筋笼的安全问题钢筋笼起吊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整个钢筋笼竖起来后足有30米高,经常发生焊工遗留的碎钢筋、焊条高空下落问题,因此在整个起吊过程中无关人员一定要远离钢筋笼,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由于施工的要求,必须要爬上钢筋笼进行施工操作,危险性比较高,因此一定要注意安全,爬笼子之前对民工进行安全教育,安全帽帽扣要扣好,到达高度后第一步就是要系好安全带。
(3)钢筋笼下不去除少数是槽体垂直度不合要求外,大部分情况是由于漏浆的原因导致钢筋笼下不去,因此漏浆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回填土不密实是导致漏浆的主要原因。
(4)钢筋笼的吊放钢筋笼的吊放过程中,发生钢筋笼变形,笼在空中摇摆,吊点中心与槽段中心不重合。就会造成吊臂摆动,使笼在插入槽内碰撞槽壁发生坍塌,吊点中心与槽段中心偏差大,钢筋笼不能顺利沉放到槽底等。吊点问题至关重要,一旦吊点发生问题,就有可能造成钢筋笼变形等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一定要经过项目部人员的仔细研究推敲,以确保钢筋笼起吊的绝对安全。插入钢筋笼时,使钢筋笼的中心线对准槽段的纵向轴线,徐徐下放。
3.8下、拔砼导管、浇筑砼
(1)导管拼装问题导管在砼浇注前先在地面上每4-5节拼装好,用吊机直接吊入槽中砼导管口,再将导管连接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
(2)导管拆卸的问题导管的拆卸问题是一个困扰我们的老问题,在倒砼的时候,我们要根据计算逐步拆卸导管,但由于有些导管拆不下来或需要很多的时间拆卸,严重的影响了砼的灌注工作,因为连续性是顺利灌注砼的关键。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以解决,只要每次砼灌注完毕把每节导管拆卸一遍,螺丝口涂黄油润滑就可以了。还应注意在使用导管的时候,一定要小心,防止导管碰撞变形,难以拆卸。
(3)堵管的问题由于砼的质量问题,发生过几次导管堵塞的问题,经与拌站联系过后没有再发生过。导管堵塞后,要把导管整体拔出来,对斗上的钢丝绳来说是一个考验,整体提高二十几米是非常危险的,万一钢丝绳断掉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拔出时应该换用直径大的钢丝绳。导管的整体拔出会因为拔空而造成淤泥夹层的事故,而且管内的砼在泥浆液面上倒入泥浆,会严重污染泥浆。
(4)在钢筋笼安置完毕后,应马上下导管马上下导管是一个工序衔接的问题,这样做可以减少空槽的时间,防止塌方的产生。
(5)槽底淤积物对墙体质量的影响
①淤积物的形成清底不彻底,大量泥渣仍然存在;清底验收后仍有砂砾、粘土悬浮在槽孔泥浆中,随着槽孔停置时间加长,粗颗粒悬浮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沉积到槽孔底部;槽孔壁坍方,形成大量槽底淤积物。
②淤积物对墙体质量的影响槽孔底部淤积物是墙体夹泥的主要来源。混凝土开浇时向下冲击力大,混凝土将导管下的淤积物冲起,一部分悬浮于泥浆中,一部分与混凝土掺混,处于导管附近的淤积物易被混凝土推挤至远离导管的端部。当淤积层厚度大或粒径大时,仍有部分留在原地。悬浮于泥浆中淤积物,随着时间的延长,又沉淀下来落在混凝土面上。一般情况下,这层淤泥比底部的淤积物细,内摩擦角小,比处于塑性流动状态下的混凝土有更大的流动性,只要槽孔混凝土面稍有倾斜,就会促使淤泥流动,沿着斜坡流到低洼处聚集起来,当槽孔混凝土面发生变化或呈覆盖状流动时,这些淤泥最易被包裹在混凝土中,形成窝泥。被混凝土推挤至槽底两端的淤积物,一部分随混凝土沿接缝向上爬升,甚至一直爬到槽孔顶部。当混凝土挤压力小时,还会在接缝处滞留下来形成接头夹泥。当多根导管同时浇注时,导管间混凝土分界面也可能夹泥,这些夹泥大多来自槽底淤积物。
砼开始浇注时,先在导管内放置隔水球以便砼浇注时能将管内泥浆从管底排出。砼浇灌采用将砼车直接浇注的方法,初灌时保证每根导管砼浇捣有6方砼的备用量。
砼浇注中要保持砼连续均匀下料,砼面上升速度控制在4-5m/h,导管下口在混凝土内埋置深度控制在1.5-6.0m,在浇注过程中严防将导管口提出砼面,导管下口暴露在泥浆内,造成泥浆涌入导管。主要通过测量掌握砼面上升情况、浇筑量和导管埋入深度。当混凝土浇捣到地下连续墙顶部附近时,导管内混凝土不易流出,一方面要降低浇筑速度,另一方面可将导管的最小埋入深度减为1m左右,若混凝土还浇捣不下去,可将导管上下抽动,但上下抽动范围不得超过30cm.在浇筑过程中,导管不能作横向运动以防沉渣和泥浆混入混凝土中。同时不能使混凝土溢出料斗流入导沟。对采用两根导管的地下连续墙,砼浇注应两根导管轮流浇灌,确保砼面均匀上升,砼面高差小于50cm.以防止因砼面高差过大而产生夹层现象。
(6)砼面标高问题灌注砼时,一定要把砼面灌注到规定位置。因为表层的砼的质量由于和泥浆的接触是得不到保证的,做圈梁的时候把表层的砼敲掉正是这个原因。
(7)泥浆对墙体的影响性能指标合格的泥浆有效防止坍方,减少了槽底淤积物的形成;有很好的携渣能力,减少和延迟了混凝土面淤积物的形成;减少了对混凝土流动的阻力,大大减少了夹泥现象。有人用1:10的模型用直导管法在不同比重的膨润土泥浆下浇注混凝土,当泥浆比重为10.3~10.45kN/m3时,墙间混凝土交界面无夹泥,与一期槽混凝土接头处夹泥仅0~0.7mm;当泥浆含砂量增加,容重增加至10.6~10.8kN/m3时,接缝处夹泥显著增加至2~3mm,底部拐角及腰部窝泥厚达2~5mm;使用12.3kN/m3,粘度为18s,夹泥相当严重。由此可见,在有效护壁的前提下,泥浆比重小,夹泥和窝泥少,而泥浆比重大时,夹泥严重。
(8)施工工艺对墙体质量的影响①导管间距不同间距导管浇注的墙段,墙间夹泥面积占垂直端面积的百分数统计表见下表夹泥面积统计表
统计数据表明,导管在3m时,断面夹泥很少,3~3.5m略有增加,大于3.5m夹泥面积大大增加,因此导管间距不宜太大。
②导管埋深导管埋深影响混凝土的流动状态。埋深太小,混凝土呈覆盖式流动,容易将混凝土表面的浮泥卷入混凝土内;导管埋深太深时,导管内外压力差小,混凝土流动不畅,当内外压力差平衡时,则混凝土无法进入槽内。
③导管高差不同时拔管造成导管底口高差较大,当埋深较浅的进料时,混凝土影响的范围小,只将本导管附近的混凝土挤压上升。与相邻导管浇注的混凝土面高差大,混凝土表面的浮泥流到低洼处聚集,很容易被卷入混凝土内。
④浇注速度浇灌速度太快,使混凝土表面呈锯齿状,泥浆和浮泥会进入到裂缝重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
3.9 拔锁口管
(1)砼的凝固情况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因此在第一车砼到现场以后,现场取砼试块,放置于施工现场,用以判断砼的凝固情况,并根据砼的实际情部况决定锁口管的松动和拔出时间。
(2)锁口管提拔一般在砼浇灌4小时后开始松动,并确定砼试块已初凝,开始松动时向上提升15-30cm,以后每20分钟松动一次,每次提升15-30cm,如松动时顶升压力超过100T,则可相应增加提升高度,缩小松动时间。实际操作中应该保证松动的时间,防止砼把锁口管固结。由于锁口管比较新,一般情况下用100吨吊车就可以把锁口管拔起来。
(3)锁口管拔出前,先计算剩在槽中的锁口管底部位置,并结合砼浇灌记录和现场试块情况,在确定底部砼已达到终凝后才能拔出。最后一节锁口管拔出前先用钢筋插试墙体顶部砼有硬感后才能拔出。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方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地方,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和各位同事、老师共同学习提高。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