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程力学毕业论文(2)
2014-09-06 01:02
导读:四、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水质污染 水体污染是制约流域社会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
四、淮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治理水质污染
水体污染是制约流域社会持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首先,要严格执行
的有关政策法规,控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乡镇。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现有企业进行环境治理整顿。另外,还要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划分水源保护区,确保饮用水质量。
(二)大量兴修水库,增加水资源总量
淮河流域的工农业用水总量一般在450亿立方米左右。必须进一步开发利用流域内外水资源。开发水源的主要措施是: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有各项蓄、引、提水源工程的供水能力;搞好灌区渠系防渗和建筑物配套,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搞好废水的自净循环使用;加强现有机电井的恢复使用,增打部分机电井,进一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增建一批大中小型水库,拦洪削峰,蓄水兴利,增加可供给水量,这样,既可防洪,又可灌溉,加固现有蓄水工程,提高拦蓄水量。
(三)建立节水型生产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建设节水农业。(1)进行渠道和机井垄沟防渗处理,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方式,根据
作物需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合理确定灌溉和灌水时间、次数。 (3)根据作物的需水,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4)推广节水的技术措施,如蓄水保墒的耕作技术、覆盖保水技术、水肥调控技术等。
2.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下决心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的建设,原材料工业尽量向水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的地区转移。做好工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采取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降低水耗。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兴建水利工程,减轻旱涝灾害
1.兴建灌溉工程,抵御旱灾
要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维修、保护,使其发挥防御灾害能力,为扩大灌溉面积,改造中低产田,搞好淮水北调工程和引黄灌溉工程,解决淮河流域北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水利工程的投入要多渠道,应执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坚持国家、地方、集体共同分担,社会各方共同投资,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速度,改变近几年抗旱能力下降的局面。
2.疏通河槽、修建蓄水工程,抵御洪灾
当前必须要清除河床行水障碍,疏浚行水河槽,恢复和提高入江入海河道的下泄能力。同时,上游继续修建蓄水工程,中游提高滞洪区的蓄洪能力,使淮河上中下游的蓄、排水系统更加完善,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五)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降低土壤肥力,且会淤塞下游河道,降低河水下泄能力,导致洪涝灾害加重,减少土壤厚度,降低土壤蓄水能力,加重干旱程度。因此,淮河流域水旱灾害的加重一定程度上是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淮河流域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当务之急。在上游地区实施森草措施和工程措施。森草措施有:坚持乔木混交、乔灌草结合;积极发展林果林;加强用材林、薪炭林和饲料林建设;封山育林育草。工程措施有:建水平沟、鱼鳞沟、水平梯田、沟头防护、谷坊坝、淤地坝、拦沙坝等。在下游平原地区应进一步扩大农田防护林网和提高果林面积,山区应实行综合治理,修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水平沟等,层层拦蓄,治理水土流失。对于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使之成为水源林、薪炭林、经济林集中区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
[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简史[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
[2]陆鹏飞.基于人水和谐的理念探讨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
[3]董刚,王文举.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对工业经济的影响评估[J].治淮,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