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清理的管理策略研究程力学毕业论文(2)
2014-11-17 01:00
导读:制定清理策略时除了首要考虑永续、环境影响以外,还应着重于提升清理技术能力及经营效率,以符合民众期望。将有利于循环发展的垃圾清理技术开发纳入
制定清理策略时除了首要考虑永续、环境影响以外,还应着重于提升清理技术能力及经营效率,以符合民众期望。将有利于循环发展的垃圾清理技术开发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可回收利用生态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建立和完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加大自主创新和示范工程建设的力度,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形成完整清理技术支撑体系。
在提高经营效率方面,垃圾清运民营化及区域整体规划处理体制将是一个最值得发展的可行方向,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整个垃圾处理过程中,垃圾收集与清运作业所需费用,约占垃圾处理总营运费用的60-80%左右,如何降低垃圾处理营运费用,及提升垃圾清运经营效率,已是规划垃圾处理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外美、日等地区的垃圾处理、清运工作已逐渐采用民营化的方式办理,美国约为80%,日本则约占40%。目前地方政府普遍面临着各项业务的增加,但其自有财源却相对短缺的困境,在精简人力、提升效率的社会舆论要求下,引入民营资本实行民营化也是不错的选择。民营强调竞争,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而政府机构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服务对象,须负担完全的社会责任,及强调以公共服务为目的,缺乏利润诱因下,倾向预算最大化、风险规避、冗员、非最适订价、就业与投资等目标,以致私部门在绩效上的表现,普遍均较公部门表现更好,有利于垃圾清理技术的升级和经营效率的提升。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四)扩大民众参与并加强
随着民众的环境意识与生活质量提升之后,民众并不太赞成牺牲环境质量以获取政府适度的补偿,反而比较愿意付出相对代价来改善环境质量,民众的环境意识增强,促使政府应该制定对环境冲击较少、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垃圾清理政策。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殷切及环保意识提升,应倡导民众参与模式,政府应与民众主动沟通并回馈民众。在整个垃圾管理作业中,最直接的就是由民众参与,即是倡导及教育并鼓励民众如何使垃圾分类系统臻至完整性,因为完整的垃圾分类收集,加上各类垃圾清除技术将可有效提高垃圾的减量及资源回收,进而有助于主管单位的废弃物管理作业。分类收集之目的是为了便利处理而将性质相似之废弃物分类集中,并按不同处理方法将其归并至各种不同贮存容器,收集后清运至处理地点。在鼓励民众实际参与时,同时应倡导灌输其了解所参与环保知识及政策的相关优点,以提高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
四、启示
垃圾清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垃圾清理管理也备受关注,主要是垃圾产量大增、处理中心的缺乏及环保意识抬头。因此政府的环境政策目标应明确,同时应与民众取得密切沟通,加强教育倡导。通过对垃圾清理流程的有效管理,降低社会成本,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垃圾清理运营效率,实现社会和谐永续发展。
:
[1] Hadjieva-Zaharieva, R., Dimitrova, E.&Buyle-Bodin, Francois, “Building Waste Management in Bulgari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aste Management (2003) 23, 749-761.
[2]Kuniyal, J.C., Jain, A.P. & Shannigrahi, A.S.,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Indian Himalayan tourists Treks: A Case Study in and around the Valley of Flowers and Hemkund Sahib”, Waste Management (2003) 23 807-816.
[3]Tanaka, Masaru, “Recent Trends in recycling Activities and Waste Management in Japan”, Journal of material Cycles Waste Management (1999) 1:10-16.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4]张建新.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模式研究 [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1)
[5] 毕思勇,张龙军.进一步推广和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建议 [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
[6] 张沁.“低碳”背景下中国污染治理及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1)
[7] 周俐萍,中美危险固体废弃物管理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J].生态经济.2009.(10)
[8]林妙莹,谢云山. 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定位[J] .生态经济.2006. (9)
[9]方琳,刘兆征.构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思考[J].经济问题.2009. (3)
[10] 常超,王铁山. 垃圾处理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 .城市问题.2009. (1)
[11] 王子彦,丁旭.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及对策——对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经验的借鉴[J] .生态经济.200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