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推动新农村文化的全面发展(2)
2013-05-10 18:04
导读:三、抓活动品牌创建,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一村一品制 品牌效应,在产业经济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品牌在文化的发展中也创下了可喜的效益。纵观中外农
三、抓活动品牌创建,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一村一品制
品牌效应,在产业经济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品牌在文化的发展中也创下了可喜的效益。纵观中外农村文化发展,品牌优势对推动农村文化及其政治、经济建设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德国勃兰登堡州的泰乌罗镇,是一个不大的小镇,以节日活动品牌而闻名欧洲。在这个小镇里,常规性节日数不胜数,每年不下50次,几乎周周有一个节日。除了国家节日和宗教节日,如
国庆节、万圣节等,还有民俗节日、小镇特色节,如丰收节、健身节、啤酒节等。他们创办的“读书节”,一年一度,目前已经有827年的
历史。读书节设在他们称为“文化粮仓”前的广场上,分为演讲区、表演区、阅读区和交易区等。演讲区时常请在德国有影响的作家等人,与当地读者交流,交易区里既有书店设摊销售新书,也有农户们自设的“二手书市”。节日活动成为小镇的文化品牌,使他们在2004年夺得在欧洲农民心中占有很高的位置的,由欧盟劳动协会评选的“农村新项目奖”最高奖——农村文化生活特别奖。节日文化品牌,使他们从欧洲32个国家的100多万个乡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欧洲的名镇。我国的农民运动会,成为彰显中国农村文化的品牌。其比赛项目的设置,如男女5分钟抗旱提水保秧苗赛跑、60米插秧赛、原地抛掷秧苗赛、60米5人抗洪搬沙包赛、集体奔小康接力赛。这些项目不仅有鲜明的“农味”,也反映了农村的现实,而且融入了农村的进步和农民对未来的期盼,对农民很有吸引力。有的项目如舞龙舞狮、龙舟等,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其设置的表演项目如内蒙古的刁羊、新疆的歌舞,甚至南方葫芦丝的旋律等,更是展示各地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缤纷舞台,从1988年创办以来,有效的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发展农村文化,就应借鉴这些有益的经验,把创建文化品牌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下大气力,下真功夫,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般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活动项目,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批普遍的、大众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能带动整个农村文化活动的项目,为其寻找符合乡情、民情、村情的活动载体,如利用传统民俗节日或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文化节等,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体现特色、富有牵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以激活、带动村村文化项目的发展,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一村一品,使农民能享受到“五分钟距离文化活动”。
四、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大格局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现在每当提起农村文化建设,人们强调的更多的是组织开展农民娱乐活动,对农民进行启智性的技术教育活动等。当然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意,但如果仅仅注重发展这些就是片面的。农村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或根本性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素质。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素质直接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质量,决定着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人的素质是人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具备的品格,是知识、能力、体质、心理质量、后天社会文化素养的合金。因此发展农村文化,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抓手,要积极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大格局,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心由单一的娱乐功能或政治教育功能或农技培训功能向培养全面适应现代化社会要求的方向转移。发展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素质,要把握三个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农民。当前广大农民多是把打工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青壮年都奔向了城市。农村留守的普遍是被称为“三八六一七八部队”即妇女、儿童和七八十岁的老人。这几个群体既是弱势群体,又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素质的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因此一个也不能忽视。但是也要把服务的视野瞄向己熟悉城市文化环境的打工一族。第二是要德智体能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是或知识、或能力、或体质、或娱乐某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具体的说,以下几方面应协调发展:一是文化素质教育。包括科学素质教育、品德素质教育和审美素质教育;二是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三是生理素质的教育。包括体育运动、自然锻炼、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等。第三是让农民主动发展。不能是我们认为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文化环境。而是我们提供一个全面的文化环境,让农民群众根据自己面对的挑战,或从事的创造性的劳动,或独立安排生活的需求等,主动的进行。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发展农村文化,提升农民素质仅靠文化部门是远远不够的,仅靠蜻蜓点水式的一年一度的几支队伍下乡是绝对不行的。这要文化、教育、科技、农业、广电、体育、卫生等形成合力才能构架大格局。大格局才能大作为。政府要有具体规划、要有实施的措施。没有规划的各行其是,没有措施的空喊大叫,大文化的大格局很难形成,提升农民素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五、抓文化市场净化,营造农民健康生活的文化环境
随着中央减税、补贴等富民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提高。文化消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文化市场由萌芽走向发展。文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共有文化经营单位29.2万家,比2002年增加近4万家,增长15.6%;其中县及县以下文化经营单位16万家,比2002年增加2万多家,增长16.1%。2003年农村文化经营单位主营业务利润增幅达40%。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在逐年高涨,农村文化经营主体数量规模和利润率均超过了城市。农村文化市场在为农村经济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城市的“不良网吧”等开进农村这块市场。受利益驱动,这些 “不良网吧”的经营者,?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仅在涉及内容上不加限制,在经营时间上也不按规定进行,大部分都24小时全天候营业。二是书刊、音像市场逐步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途径。一些在城市很难公开上市的带色情、政治煽动色彩的非法、盗版、黄色、迷信的书刊、影碟等,从城市市场转移到农村文化市场,充斥集市和学校门前的小摊点。对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今天的农村,接受昨日的城市,不能泥沙俱受,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政府和文化等有关职能部门要以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为抓手,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不要待其泛滥成灾时再去查禁,要防止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少年受“电子海洛因”和“黄”“非”书刊的污染,要从源头抓起,坚决堵死“文化垃圾”从城市逃到农村“避难”、污染的后路,使农村文化市场“美加净”,切实为农村青少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