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心理活动课中“调侃现象”影响因素探(2)
2013-05-21 01:16
导读:(二)辅导教师 1.人格特质 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我发现其他心理教师的课堂上并没有如此多的调侃现象,或者说,不同的心理教师上课,学生的表现会不
(二)辅导教师
1.人格特质
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我发现其他心理教师的课堂上并没有如此多的调侃现象,或者说,不同的心理教师上课,学生的表现会不同。正如有些心理辅导员指出的那样,“心理教师很多令人信赖的人格特质,如真诚、尊重、同情心、热情、人性化,这些特质在不安全的里往往是学生敢于调侃的原因”。因为本人性格属于开放、胆大、热情、活泼型,对学生也万分真诚,在心理课上与学生交心,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如交头接耳)都尽量宽容,也经常热情地鼓励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同时对学生的发言较尊重,不说重话,尽量给予肯定,学生与我几乎没有距离,课上课下都比较亲密。
基于以上事实,在课堂上,很多学生也敢和我开玩笑,丝毫不为自己“越轨”的行为而有所觉悟,觉得和我用调侃的语气,非常有意思,极其有趣。这些都成为学生在心理课上调侃的催化剂。
2.上课风格
在我最初的心理课的风格设定里,觉得心理课应该是轻松、愉悦、有趣且饱含深意的活动课。所以在心理课中,我尽量收集与主题有关的有趣现象或者流行、网络以及当下最流行、最热门的事件。例如,有学生在我的再三暗示下还在继续讲话,我会对他们说“不要得寸进公里”来警告他们不要太过分。又如,在上自我意识辅导课,提到气质时,我用了兔斯基的漫画“流氓也是一种气质”。用学生的话来形容我的上课语言风格,即“心理老师非常幽默,很搞笑,很时尚,说的话很多都很经典”。
虽然这种称之为“幽默”的上课风格很大程度上让我的心理课充满活力,趣味性高,学生参与度高,但在另一方面,也滋长了调侃之风,很多学生跟着我说些流行的话,觉得这些语言精练、有趣、经典,说出来很有“气派”,甚至有些“骂人不带脏字”。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三)心理课的设计
心理课的设计包含辅导思路、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过程、辅导后续、辅导反馈等很多方面,其中辅导主题直接影响调侃现象的出现,而辅导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调侃现象,采取不同的辅导活动形式,调侃现象也会有变化。
1.辅导主题
虽然调侃现象普遍存在,每次课堂上都会有些好动的学生抢着发言,但并不是每次课都出现大量的调侃语言,这与课的主题高度相关。一般说来,高中生异性交往的辅导课上调侃现象最多,经常出现哄堂大笑、争相起哄、嘘声一片的场景,甚至辅导老师做出微笑的表情,都被学生视为“暧昧提醒”。而在同伴交往、亲子关系、情绪辅导等主题的辅导课上调侃现象较少,更多的学生愿意拿出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并说出真实的想法,希望获得大家的认可或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这时的心理氛围是真实并安全的。
这说明,敏感话题,或涉及到自身的隐私时,更多的学生启动心理防御机制,而调侃也就成了他们逃避问题的有利手段,玩笑话或嬉闹的表情,都能隐藏真实的自己。即使这时的课堂是极具安全感的,高中生心理的闭锁性也决定了他们不会将这些内心的秘密与全班同学分享,只愿和自己的朋友共享。
2.辅导阶段
在心理课进行到不同的阶段时,调侃现象的出现有明显差异。例如,在一个情境体验结束后,给时间让学生体验一下时,学生神情都很认真,静静思索,表情丰富,但紧接着让他们分享体验时,气氛就开始升温,学生说说笑笑,在发言前有些还先清嗓子,咳几声,然后才慢条斯理地开始讲自己的感想。而其他聆听的学生,会随着发言学生的调侃语言或者调侃表情而出现相应的调侃姿态,或交头接耳,或掩嘴偷笑,或放声大笑,或发出“哦、哼、切、嘻……”等具有调侃意味的语气词,让原本深刻的体验、真切的感受,都化为心理课上的调侃因素。这些因素在学生眼中是有趣并
开心的,但对于心理辅导效果,无疑起到阻碍作用。不仅无法实现预设的辅导目标,还有可能出现揭露他人隐私,践踏他人感受,伤害他人自尊等不良现象。所以辅导教师在分享阶段,应该特别提高警惕,及时对不健康的调侃进行引导,避免学生相互伤害。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3.活动形式
心理课中的活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将心理因素通过活动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相应的体验,而不同的活动形式会引发不同的调侃现象,调侃的“量”也因活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活动形式为探讨式抒发意见,这时的调侃会相对较少,各种观点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分享欲望,他们渴望获取更多的资源。如,在情绪辅导中,让大家分享自己所采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时,一方面由于话题的普遍和大众化,学生不会隐藏心思;另一方面由于希望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更多有效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学生都很积极并真诚地交换各自心得,使辅导目标有效达成。
在一些类似情景演练或者即兴表演的活动中,则可能出现令教师手足无措的调侃场景,学生的言行不仅脱离主题,而且不符合生活实际,学生的表现夸张到“表演即是表演”,而没有任何的情感因素,其他学生看完表演后也不会有深层次的感想和收获。
总体说来,在心理课上,如果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更多的回答自由,学生可能会更多地表现出调侃的姿态,而如果将活动规则界定明确,将活动主题缩小在较小范围,学生的表现会更严谨、诚实。
三、关于如何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
钟志农老师在报告中指出,如何处理不健康的调侃之风,主要有以下几点:(1)调侃应该“容忍”吗?要看具体情况;(2)重在,抓好团体动力的“起、承、转、合”,营造健康、开放、活而不乱的团体氛围;(3)重在及时发现,及时引导;(4)重在建立团体规范;(5)提高教师自身的组织调控能力。以上各点都需要结合调侃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笔者将在今后的辅导过程中作深层次的分析。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通过分析影响调侃现象的因素,笔者认为,调侃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心理课上用于调节尴尬气氛的调侃也是必需的,除了在心理辅导课的设计上要稍加注意,避免某些话题出现不必要的调侃外,对已经出现的调侃现象进行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这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在平时要多做课后笔记,进行归类分析,比如哪些情境、哪类学生、哪些话题、哪些活动容易出现不健康的调侃,做好预防性工作,为及时识别不健康的调侃作好准备,并积累一定的处理调侃现象的有效手段。在心理课堂上,随机应变,将平时积累的应付调侃现象的经验选取合适的加以利用,容许健康的调侃之风存在于心理课堂上的同时,及时引导甚至制止不健康的调侃之风,防止学生自尊受到伤害,加强心理课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他们更健康地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