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心理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与启示(3)
2013-06-02 01:01
导读:4.对积极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讨论 积极心家试图通过科学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本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例如,对以上提及的性格力量,积极心
4.对积极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讨论
积极心家试图通过科学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本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例如,对以上提及的性格力量,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已经编制了两个自陈式量表,即:行为价值量表和青少年行为价值量表,对这些性格力量进行评估。但问题在于人的体验和感受建立在不同的标准和经验基础上,具有如此强烈的主观性,是否可以通过数量来测量?
叙事的方法虽然具有强烈的个体特点,但又模糊,难以比较和界定。例如对积极心理学在治疗应激障碍中的普适性,因为其研究对象的样本小,而遭到质疑。塞里格曼声称要像实验心理学家那样小心谨慎地在不同类型的科学证据、假设、阐释和应用中选择那些突出积极因素的内容,发展出更适合测量和界定积极行为和促进价值观和技能形成的心理测量方法迫在眉睫。
5.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新千年对上个世纪那种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力图消除生活中的消极影响的态度和做法提出了挑战。 9·11事件后,有治疗师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激发当事人的乐观心态和对今后生活的希望,大大减少了当事人的不良心理症状。对20世纪50年代到2006年6月间公开发行的四本主要的咨询心理学杂志——咨询心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咨询心理学家(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职业评估杂志(the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和多元心理咨询和发展杂志(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中任选20%(1135篇)
的分析结果显示,对成就、应付方式、创造性、共情、情商、自我实现、乐观主义、积极情绪、自我信念、生活质量等积极心理现象的关注在20世纪50年代仅有16%,21世纪后的几年里在JCP的研究论文中最高达到56%。21世纪的这几年,这四本杂志中平均有29%的研究关注积极心理现象,其作者鼓励学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和拓宽理论和实践研究。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在积极心理学之前,对心理治疗取得成效的因素的研究就指出:治疗师通过利用来访者已有的积极体验和在咨访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安全、愉快的沟通方式,促进了来访者的转变。积极心理学更强调了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在促进来访者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引发了对积极情绪研究的热潮。
针对以上研究趋势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观点,Russell 和 Fosha (2007)指出,过分地强调积极情绪可能只是起到暂时缓解痛苦和将个体面临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好的心理治疗应具有的特点之一是:治疗师关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哪种情绪在什么情况下由另一种情绪而产生,以使治疗师能更明了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对心理治疗过程来说,这两种情绪是缺一不可的。治疗过程就好比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跳着你进我退的舞步,在二者较量的过程中来访者实现心理。
积极心理学如何从理念到实践应用在心理治疗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要通过改变来访者的态度来改变其行为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以积极的态度来生活这一目标呢?目前虽然有理论的,但是还需要对如何实施进行大量实践研究。
二、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讨论对我国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启示
以上的这些研究为我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探讨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借鉴。与国内现有对积极心理学的介绍相比,国外现有的研究对积极心理学的态度和看法并不像国内的学者这样“积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质疑和提问无疑会帮助积极心理学走向深入和完善。因此,研究者客观、辩证地看待积极心理学现有的理论及相关实践,同时也启发学者在我国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立足本土文化开展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改变以往重在治疗心理疾病的态度,以发展和的眼光,着眼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心理学启发和激励学者开展了对“幸福”这样的主题进行大量研究。在近年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承问题的讨论中,可以了解到积极心理学并不是首次提出人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也没有首次发现积极的情绪及其作用,其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长久以来多个学科对什么是健康的人、理想的人、如何做理想的人等研究基础之上的。只有植根于和文化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才能有更好的将来。如,在对生活质量的理解上,我国的以“福禄寿喜”四字进行了简要概括,而中强调个人实现和自我决定,可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何为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注重发掘本国的文化内涵。
2.开展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如何各自发挥功能、相互作用的机制的研究
全面看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和作用,在研究积极心理现象的同时, 不盲目乐观,不能忽视对消极因素的研究,不片面夸大积极情绪等积极心理活动的作用。应看到消极情绪也具有意义,不必持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如果来访者在转化消极情绪的过程中获得控制感,就实现了心理治疗的价值。例如,在中国的佛学思想中的“空”,就是一种通过自我反思,以顺其自然、接受现实的态度将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化解的途径。
3.积极心理学需注重挖掘人的潜能的研究
Dana Becker等人指出,积极心理学为人们描绘了一个能带来快乐、成功,能帮助摆脱美国人摆脱9·11噩梦的美妙图景,似乎可以由心理学家来帮助人们得到所需的优秀品质、幸福生活和繁荣。在一些研究中似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要依靠心理学家们充当幸福生活的引导者。这也许背离了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能力和积极品质的初衷。幸福生活不是由心理学家来提供或创造的,而是人们通过努力和追求获得的。所以,相关的研究应更注重个人如何在社会和自然情境下能获得或激发出这些积极的特性,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生活。这样的研究选题在国内外都需要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