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2)

2013-07-09 01:11
导读:当刺激所带来的兴奋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之后,文化差异对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进入不统一阶段和否定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会持续3-8个月,少数大

  当刺激所带来的兴奋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之后,文化差异对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进入不统一阶段和否定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会持续3-8个月,少数大学生的情绪会降到最低点。一是由于障碍、起点低等原因导致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业成绩不理想,少数民族大学生会感到沮丧、自卑。二是由于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差异、语言障碍、偏见、价值冲突等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并不理想。他们常常感到失落、孤独、愤懑,表现出敏感、抑郁。三是由于主流文化群体对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不甚了解,常常出现误会和隔阂,使他们感到不被尊重和重视,他们有时会愤怒不满,有时又会觉得无能为力,甚至有的少数民族学生还会有极端攻击性行为。这一阶段,他们在文化适应的模式上大多表现为“分离”,即对母体文化的亲近,对异域主流文化的疏远;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混乱和困惑的心理状态下进入边缘化的境地,即既不与母体文化保持亲近,也不与异域主流文化维持互动。
  大约在6-8个月之后,浸润在异域主流文化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能力也有所提高,人际交往也有所拓展和延深;加之对内地城市的自然和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开始能够正视母体文化与异域主流文化间的差异,心态趋于平和,显示出自信、沉稳、有控制力,进入自律阶段和独立阶段。在文化适应模式上他们更倾向于积极“整合”,并由此形成稳定的文化适应模式。当然,这两个阶段的文化适应过程是因人而异。也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很长时间内都不能正确认识母文化和异域主流文化的差异,找不到适应异域主流文化的头绪,在心理上产生深度焦虑,甚至引发心理疾患。

  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很强 ,所以文化适应的困境在他们身上会体现得异常突出 ,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也就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对策。
  (一)创建多元文化教育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
  英国教育家詹姆斯·林奇(gaJnes Lynch)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在多民族社会中满足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等方面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改革运动,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和教育需要的平衡,在认识各个民族群体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文化宽容。②当今,多元文化教育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在“普适化”教育理念的学校教育中,教育关注的更多的是主体民族文化,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从而造成主体民族学生单一的从自己民族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现实中的问题,也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对主流社会和主体文化怀有戒备心理。因此,学校要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教学计划、课程建构、模式、师资培训、科研项目规划等方面,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从而消除戒备心理,提高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多民族与多元文化共存的意识,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文化整合的适应策略,学会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二)推广双语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水平。
  心家萨皮尔和语言学家沃尔夫提出的萨皮尔— 沃尔夫假说③认为:语言决定个体的心理过程 ,人们通过自己使用的语言进行一切认知活动。那么那些对教学语言(汉语)越是熟悉和理解的个体 ,在学校教育中会表现越好。有研究表明,那些接触教学语言(汉语)时间越早、 使用频率越高的个体 ,受主流文化影响越大 ,在主流文化环境中就越容易适应。目前,语言障碍已经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学业成绩、拓展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双语教育,结合当地民族教育现状完善双语教育体系非常重要。通过双语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且是少数民族学生通过语言学习了解汉民族文化,为文化适应作必要的准备。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总之,文化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不断调试的过程。通过掌握文化适应的规律性,积极寻求对策,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未来成为少数民族社会、 文化发展的中坚,在构建和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① Redfield. R. , Linton. R. , & Herskovits , M. J . Mo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 1936 , (38) : 149 - 152.
  ②崔延虎. 跨文化交际教育:民族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6(24).
  ③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37.

上一篇:试析人文素质目标下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 下一篇:试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