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平菇温室熟料栽培技术(2)
2013-10-27 01:08
导读:(3)装袋。用手装时,边装边用手指压。用手压时只按袋壁四周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四周紧中间松,两端紧中间松,松紧合适,有利于菌丝生长。若装
(3)装袋。用手装时,边装边用手指压。用手压时只按袋壁四周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四周紧中间松,两端紧中间松,松紧合适,有利于菌丝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中,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装袋后两端用粗2cm、长5cm的木棍或玉米蕊插入料中,用干布将两端袋口料膜内外擦净绑扎紧,准备灭菌。
(4)灭菌装好料的袋依次摆放于锅内架上,中间留出少许空隙,加水开始灭菌。初时加大火力,尽快使温度升到100℃;否则培养料易变酸。维持8~10h,待温度降至80℃时,再慢慢开门,取出料袋,放到无菌室中,准备接种。
6接种与培养
(1)菌种选择。菌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的成败。一般选用生长健壮、洁白浓密、纯洁、绝对无杂菌、菌龄小、爬壁力强的栽培种作菌种。目前适合我县植株的平菇菌种植广温1号、大白平菇、野丰118等。
(2)接种。料内温度降至30℃时方可接种。接种前先按常规消毒方法将房间灭菌成为无菌室。接种开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双手及接种工具及塑料袋,用石碳酸重新喷雾消毒1次,有条件的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无条件的则尽量2人接种,1人打开袋口,1人迅速挖出菌种,接入袋内,即刻扎紧袋口,再接另一头。接完后将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滚动1遍,让石灰粉填住袋上的小孔,防止杂菌污染。菌种块的大小一般以枣核大小为宜。同时接种量尽量大些,以使菌丝布满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机会。
(3)培养。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养室内,夏季以4~5层为宜,冬季7~9层为宜,在25~28℃室温下发菌,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我县常用土炕生温,料袋往往放置过多,且不翻堆,结果下层温度高,造成烧菌现象严重。接种3~5d后,菌丝开始吃料,应检查杂菌,若发现污染则即刻清除。8~10d后,每天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仍以保温为主。若菌丝完全不吃料,则是菌种问题,应更换菌种或重新接种;若菌丝吃料很慢,则是培养料过湿或菌种衰退,应换上套环,外包灭菌纸,利于通气。正常情况5~8d翻袋1次,调换料袋位置,利于菌丝生长整齐。一般30~35d,菌丝吃透料层,结成块,这时即准备出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7出菇期的
将菌丝发满的料袋移入棚内,在相对湿度80%~90%下出菇。
出菇期是子实体形成和菇体成长阶段,这时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温、湿度与发菌期间有明显差异。
(1)催蕾分化阶段。菌丝长满袋后,平菇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这时的料温不超过25℃,一般18~20℃为宜。提高空气相对湿度85%~90%,要有良好的通气和散射光刺激。且在袋口培养料的表面用粗铁丝耙动,轻轻除掉接种块周围的老菌丝,压平,换上直径5cm左右的塑料编织绳套环,外包干净纸。
(2)原基期。即菌丝纽接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瘤状突起即为原基。这时不要揭掉包装纸,应加大地面和墙壁喷雾水量和喷水次数,绝对禁止直接对着料袋喷水;否则原基易死亡。
(3)桑椹期。即形成米粒状菌蕾胚芽。一般2~3d,这时不宜浇水,以控制相对湿度。
(4)珊瑚期。这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时期,若管理得好,成菇率高;否则低,甚至绝大多数死亡。①取掉套环上的包裹纸,保留套环,这样既保证通气良好,又使菇体局限于套环中叠生长出,养分集中,菇多,大而肥厚,产量高。②喷水保湿。掌握“轻、勤、细”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应向空间多喷雾水。
(5)伸长期。子实体的菌丝和菇柄有了明显的区别。此期每天喷水3~4次,尽量少喷菇体,多喷空间,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每天打开通风窗换气1~2h,并注意遮荫;否则菌盖色黑而影响品种。
(6)成熟期。成熟前期可直接向菇体喷水,但不宜过多,要少、细、勤。后期忌喷水于菇体,采收前喷1次细水,以保持菌盖嫩。在孢子尚未弹射前及时采收。
(7)间歇期。每采完1潮菇,要及时清除死菇、烂菇、病菇及杂物等,用干净的铁丝在料面上来回划动几下,稍加压实,停止喷水2~3d,让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3~4d后喷重水1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温度18~20℃之间,进行第2潮菇的管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8)后期埋土出菇。将出菇的料筒两头清理干净,脱去塑料袋浸透水(最好配成营养液),然后开沟将菌筒排成一行,上面覆1~2cm厚细湿土,再洒少量清水,覆盖薄膜。沟内应浇水,以便保持湿度。出完菇可就地翻耕,混于土中,提高肥力,增加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