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2)

2013-11-28 01:19
导读:3.筛选鉴定新的稳定的抗褐飞虱水稻 目前认为,利用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在生产中应用是褐飞虱综合防治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国际水稻

  
  3.筛选鉴定新的稳定的抗褐飞虱水稻
  
   目前认为,利用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在生产中应用是褐飞虱综合防治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栽种的水稻品种即使只带有中等水平的抗性基因,也足以将褐飞虱的群体控制在造成危害的水平以下。然而,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能力很强,能产生为害原有抗虫品种的新致害性种群,使抗虫品种使用寿命缩短甚至遭淘汰。大量研究表明,抗褐飞虱基因的抗性效果是理想的,但是,这种抗性也会由于褐飞虱生物型的变异而丢失。70年代初,国际水稻所(IRRI)推广抗褐飞虱品种IR26,之后陆续育成IR36、IR56、IR64、IR72等抗虫品种,取得了显著的抗虫效果。但是,IR26在菲律宾、越南等地推广种植后仅2年就丧失了抗性。1975年推广的IR36,8年后也在棉兰老岛受到虫害。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我国的褐飞虱从生物型1 变为生物型2,而在80 年代中期以前,褐飞虱以生物型1为主,不为害带有抗虫基因Bph1的杂交水稻汕优6 号、汕优63。然而,在80 年代汕优6 号对褐飞虱的抗性就已逐步丧失,1997 年汕优63 开始丧失对褐飞虱的抗性[12]。抗虫品种数量的不足和原有品种抗性的丧失已给褐飞虱种群的有效控制造成了严重障碍。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我国水稻主要栽培品种的抗褐飞虱性能弱,在杂交水稻品种中甚至存在超感虫性现象,另一方面,在水稻育种过程中导入并应用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仍然较少。据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数的抗褐飞虱基因的鉴定是由外国科学家完成,并未得到我国育种家的认同;另外,携带抗褐飞虱基因的原始许多都是传统品种,加上缺乏可在育种中应用的分子标记,用起来不方便。所以,对于这些由外国科学家鉴定的优良的抗褐飞虱资源,我国应引入并进行系统的研究,转入我国育种家所熟知的品种之中,确定其抗虫效果,并发展可在育种中应用的可靠的分子标记,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培育抗虫品种是一项费时的综合工程,而抗虫品种鉴定又是该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有资料显示,研究和利用不同来源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是培育具有稳定抗性的水稻品种的重要基础。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要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的抗褐飞虱育种,有必要进一步拓宽抗褐飞虱基因的材料来源,并将抗虫原始材料研究和改良后,提供给水稻育种科学家。抗褐飞虱基因的多样化是实现水稻品种稳定和持久抗虫的重要基础。因此,找出水稻中具有高抗性的品种,利用其高抗基因培育新的稳定的高抗虫水稻品种就成为当前控制褐飞虱危害的最好方法。
  
  4.讨论
  
   事实上,现在的水稻抗虫性的筛选鉴定技术还不完善。常用植物功能损失指数或耐虫指数、植株存活率(被害率)快速筛选植物耐虫性品种,对根部受害虫为害的植株还可用根部抗拉力、根体积、根干重或根受害级别等指标来评价。但每一种耐虫性筛选方法均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作物、害虫的范围。要根据作物和害虫的种类采用不同的耐虫性筛选方法, 如筛选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耐虫性,应在改进的苗期集团筛选法基础上进一步用植物功能损失指数、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评价,但水稻成熟期测产是水稻品种耐虫性评价最可靠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耐虫性的筛选方法和技术将更加完善,同时也必将会有新的技术和方法产生。
  
  参考文献
   [1] 刘光杰、 付志红、沈君辉等,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2] 寒川一成、刘光杰、沈君辉,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J]. 中国水稻科学,2003.
   [3] 陈建明、 俞晓平、 程家安,取食监测仪在植物抗虫性研究中的应用[J]. 昆虫知识,2005.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4] 祝莉莉、祝彩磊、翁清妹等,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J]. 湖北科学,2003.
上一篇:谈草履蚧的科学防治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