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简述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培养基质的研究进展(2)

2014-02-03 01:34
导读:3.2温度与湿度 蕨类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为5-6[13]。在用天南星蕨(Microso-rium fortunei(Moore)Ching)孢子繁殖试验时[5],分别采用了40%、70%以及9

  3.2温度与湿度

  蕨类配子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H为5-6[13]。在用天南星蕨(Microso-rium fortunei(Moore)Ching)孢子繁殖试验时[5],分别采用了40%、70%以及90%的盆土湿度,结果表明,90%的盆土湿度效果较好,即盆土湿土处于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利于孢子的萌发。此外,鲁雪华等采用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hancei Prantl)组培试管苗移栽基质湿度为90%[8]。

  3.3其他影响因子

  在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分析中,有研究表明,土壤中N、P、K、C a等含量的高低会对蕨类孢子繁殖的早期发育产生影响[11]。对于同一种蕨类的孢子,播种期不同,原叶体和幼孢子体的出现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14]。

  4结语

  蕨类植物作为古老的维管植物,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部分蕨类植物被引种驯化后作为鲜切花配材、优美的观赏盆栽植物或作为食用及用植物。在自然条件下,蕨类主要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或通过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但许多蕨类孢子萌发率的原叶体成苗率低[14]。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积累了一些促进孢子萌发培养基质的经验,但对于孢子萌发后的生长及幼孢子体的形成所需培养条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为蕨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有用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梁家骥,汪劲武.植物的类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9-151.

[2]张开梅,石雷,李冬.乌毛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5):419-422.

[3]张开梅,石雷,李冬.剑叶凤尾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2005,20(5):566-571.

[4]张开梅,石雷,张宪春.三角鳞毛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武汉植物研究,2005,23(3):276-279.

[5]魏德生,曾莉莉,王用平等.天南星蕨孢子繁殖试验[J].中草药.1999,30(3):224-225.

[6]岳思君,苏建宇.蕨孢子培养[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1):72-73.[7]Wen-Hsiung Ko.Germination of FernSpores in Natural Soils[J].American FernJournal.Volume 93 Issue 2(April 2003):70-75.

[8]鲁雪华,郭文杰,刘润东等.华南鳞盖蕨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通讯,2005,41(4):495.

[9]戴锡铃,曾建国,张莹等.单叶双盖蕨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7,27(2):151-153.

[10]Subhash Chandra,MrittunjaiSrivastava,Ruchi Srivastava.Contri-bution to the Gametophyte Morphol-ogy of the Fern Genus omagrammaJ.Sm in India[J].American Fern

Journal.Volume 93.Issue 1(January2003):25-31.

[11]Cláudia Cristina L.F.Suzuki,Maria Terezinha Paulilo,Aurea M.Randi.Sub-strate and Irradiance Affect the EarlyGrouth of the Endangered TropicalFern Dicksonia sellowiana Hook.(Dicksoniaceae)[J].American FernJournal.Volume 95.Issue 3(July 2005):115-125.

[12]曾汉元,丁炳扬.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3,23(2):154-158.

[13]刘建武,刘宁.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及其性器官分化的研究进展[J].植物学通报,2001,18(2):149-157.

[14]曾汉元,丁炳扬.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及原叶体发育的观察[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4):368-371.

上一篇:浅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