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费乌瑞它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2)
2014-02-13 02:37
导读:3.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春播时间一般为1月下旬~2月上旬(立春前后),高海拔山区容易发生霜冻,可适当推迟播种。如采用薄膜覆盖,则可适当提前播
3.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春播时间一般为1月下旬~2月上旬(立春前后),高海拔山区容易发生霜冻,可适当推迟播种。如采用薄膜覆盖,则可适当提前播种;小拱棚盖膜栽培可提前20~30 d播种,以提早上市。
费乌瑞它马铃薯长势强,种植不宜过密,中等肥力田块,用种量2 250 kg/hm
2左右,种植45 000~52 500株/hm
2为宜,播种沟深12~13 cm,播种深度8~10 cm;干旱和土质疏松的地块可稍深播,潮湿和土壤黏重的地块稍浅播,播后整平垄面,再头尾相连覆盖稻草2~3 cm,两端用土压住以防旱、保水、防霜冻。
3.4 田间
3.4.1 水分管理。马铃薯整个生长期需水量较大,播种后先灌1次全沟“跑马水”湿润土壤。出苗后,如遇干旱,再灌半沟“跑马水”保持土壤湿润。现蕾至开花阶段块茎开始形成和膨大,需水量骤增,保持水分充足,使薯块迅速膨大是高产的关键。成熟期,水分过多易使土壤通透性差,导致田间烂薯和贮藏烂薯,因此,后期要注意开沟排水。
3.4.2 中耕培土。齐苗后约10 d,苗高20~25 cm时,进行培土,培土厚度3~4 cm。现蕾期结合清沟,用土覆盖薯块膨大露出地表的部分,以防止因阳光照射薯块产生青皮,拔除田间感病植株,提高薯块品质。
3.4.3
化学除草。播种当日或次日,用50%丁草胺乳油2.25 kg/hm
2对水750 kg/hm
2喷施。出苗后3~4叶期进行除草,用盖草能375~450 g/hm
2对水750 kg/hm
2喷施,防除马唐、看麦娘、稗草、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
3.4.4 及时追肥。追肥量应以田间营养诊断为基础,结合基肥用量、土质和天气确定。提苗肥用量:碳铵375 kg/hm
2+过磷酸钙375 kg/hm
2对水15 000 kg/hm
2+腐熟人粪4 500 kg/hm
2淋施。现蕾期,用复合肥225 kg/hm
2+尿素75 kg/hm
2对水15 000 kg/hm
2选择晴好天气淋施作结薯肥。施好叶面肥,适当使用生长调节剂。幼苗期、结薯期、膨大盛期各喷1次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收获前20 d,每克“920”对水75kg喷施以延缓衰老。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3.4.5 病虫害防治。病害的先从种薯开始,剔除带病种薯和烂薯,并注意种薯和切刀工具的消毒,防止把病原带入田间。当发生病情时,若病株随机分布较少,应及时将病株拔除后深埋,如病株连片发生,则应采取剂防治。
为害马铃薯较为严重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其次是病毒病、青枯病、环腐病、黑胫病等,要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若田间发生病毒病,则用病毒A和植病灵等药剂防治;青枯病用农用链霉素和可杀得等药剂进行灌根防治;环腐病、黑胫病主要采取种薯消毒和播种前土壤消毒来预防,在整地时施石灰750 kg/hm
2+多菌灵1 kg/hm
2进行处理预防。若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对病株穴撒施石灰消毒,防止病菌扩散。在施肥时发现病虫害,可加入叶青双6 kg/hm
2+阿维菌素,预防青枯病、环腐病及地老虎等病虫害。晚疫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齐苗后,当苗长10~15cm时,结合预防早疫病,每隔7~10 d,用代森锰锌、科博等保护性杀菌剂交替喷施,防治,若发现有病斑,应及时用塑料袋包装清理带出田间深埋,同时以代森锰锌、科博加烯酰吗啉、抑块净、克露、乙磷铝、杀毒矾等治疗性杀菌剂交替喷施防治。为害马铃薯的虫害主要有二十八星瓢虫、蚜虫和地老虎等。防治方法:齐苗后用扑虱蚜+乐斯本防治蚜虫、螨和二十八星瓢虫。封行前防治病虫害时可加微肥及叶面肥喷施,培育健苗,尽早搭起丰产架势。
3.5 适时收获 当茎叶变黄即可收获,或者根据价确定。选择睛天用手翻开稻草露出马铃薯让太阳晒2 h,去净泥土,套袋装箱,贮藏注意遮光。
参考文献
[1] 杜培兵,杜珍,白小东,等. 同薯20号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马铃薯,2007,21(3):176-177.[2] 张国君,高世铭,张朝巍. 陇中半干旱区旱地马铃薯平衡施肥效应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24-1725.
中国大学排名
[3] 李世峰, 杨琼芬. 云南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 云南农业科技,2007(1):34-35.
[4] 郭冬花. 浅山干旱地区脱毒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87,3254.
[5] 顾成刚,顾成勇. 马铃薯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 新疆农业科技,2007(3):26.
[6] 刘爱华,何庆才,胡辉. 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模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11-2712,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