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 (一)(4)
2015-03-04 01:08
导读:除了上述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 人口转变道路的特点还表现在:门)死亡率率先下降,这同于50年代美国 人口学 家诺特斯坦(Frank W.Notestein)所概括的经验
除了上述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 人口转变道路的特点还表现在:门)死亡率率先下降,这同于50年代美国
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rank W.Notestein)所概括的经验模式。
(2)粗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是外力作用的产物,没有人口政策的作用,中国人口的粗出生率大概不会下降得这么早、这么快。
(3)中国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将比较长,也可能是三个阶段中最长的。在完成阶段,人口转变的推动力将更多地有赖于 现代 化的力量。推促生育率及出生率下降的政策效应已经大大递减,所以期望生育率。出生率有进一步下降就要在一个较大的 历史 跨度内寄希望于 社会 经济 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其中生育文化的现代化可能会扮演相当关键的角色。
(4)1950年至今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人口转变的过程当中。70年代生育率下降的政策效应相当显著,80年代以后政策效应趋向弱化,虽然在具体工作中离不开社会制约机制,但实际上社会制约机制的功效已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到了9O年代,社会进步大背景下的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开始日趋重要。
(5)在三个阶段的划分中,第一阶段的死亡率率先下降可以视为制度变革的产物,建国之初国泰民安,医疗卫生条件大有改善,死亡率明显下降,特别是婴儿死亡率。到50年代后期,出生率也有了缓慢然而自觉的下降趋势。第二阶段的出生率下降属于典型的“政策型”,是通过政策的力量压下来的,但政策的功效毕竟不是万能的,生育率的下降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社会文化边界。进人80年代以后,“一胎化”的生育政策由于缩小和限定了生育决策的空间,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文化边界上的生育冲突。这样,到了第三阶段,就可以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归类为“ 发展 型”。换句话讲,没有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发展并触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育态度,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将是难以预期的。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6)中国人口转变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7O年代以来引入了强有力的人口政策因素,从而干预了 自然 的人口转变过程,使之速成。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升高、偏高 问题 ,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问题,独生子女素质发展的失衡问题,统计数据的失真问题,干群关系的紧张问题,如此等等。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穆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