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农村建设的展开路径(1)(2)

2015-03-30 01:01
导读:据统计,由于实施村村通电视、电网改造和同网同价等措施, 农村 的电器消费量已经迅猛增加。 1998年在农村每百户居民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三大件的

  据统计,由于实施村村通电视、电网改造和同网同价等措施, 农村 的电器消费量已经迅猛增加。 1998年在农村每百户居民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三大件的拥有量分别为32.6、9.3、22.8台;而到2004年,数字依次变为了75.1、 17.8和37.3台。林毅夫认为,这两组数字一方面证明了存量需求 理论 的合理性,同时也表明农村的消费需求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通往新农村的荆棘

  新农村运动主张贡献或许就在于把解决农村 问题 的视野从城市一极拉回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局面中来,让农村既可以恢复作为众多人家乡的诗意面目,也可以让其成为释放产能的必要空间,从而推进 经济 发展 进程,为自身的城市化助力。

  这个产生于本轮经济周期初始时期的主张,在新一次过剩或将来临、劳动力转移形势更加复杂之时,的确有重新提起的必要。不过,在 1998年时困扰这一主张的那些客观因素似乎也还存在着。

  比如,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支持究竟应该来自中央还是地方,双方各自应承担的比例是多少?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如何保证相关财政投入的有效使用?在部分地区基本生产设施建设尚且欠缺资金的情况下,展开新农村运动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在农村医疗卫生以及 教育 投资的需求面前,农村公共基础生活设施建设的意义又有多大?

  当然,不可能希望一个理论就能解答所有的疑难。只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个主张总是在城市生产过剩时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创造需求在那时总是无比诱人的一个字眼。学者们即便一贯坚持这一主张,但只有在寻找内需的压力很大时,这种主张才会获得足够的关注。无疑,此时的农村,依然是作为城市的附庸而存在的,无论该主张在承认农村作为居住地方面有着多大的改善,问题的本质还是这样。

  不过,这或许正是 工业 化进程中农村与城市之间本应形成的正常关系。城市必然是中心和主要的增长动力之源。现在需要承认的是,农村既应是希望的田野、诗意的故乡,又将与城市的未来唇齿相依。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佚名
上一篇:城市化与农民进城(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