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政府组织与社会协作((2)

2015-05-09 01:22
导读:二、绩效评估及后续改革建议 1.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 改革后,湖北的许多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人员买

  二、绩效评估及后续改革建议

  1.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

  改革后,湖北的许多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一律撤销,人员买断,整体转制,其所承担的原有行政管理职能并入“三办”,公共、公益服务职能由政府承担,经营性职能走向市场。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改变了过去乡镇党政机关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的现象,解决了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 问题 。

  2.划清了事权,实现减人、减事、减支

  湖北京山乡镇事业单位人数由改革前的3400人精简到414人,减少2986人,减幅达88%.远安59名乡镇班子成员全部实行党政交叉任职,比改革前的119名精简了50.9%:“三办一所”人员全部进行了竞争上岗,7个乡镇机关工作人员精减到211人,平均30人, 目前 空编21名;财政所人员精减到85人,平均12人;6个延伸派驻机构人员精简到155人;27个转制事业单位全部脱离了与政府的隶属关系,107名原财政供养人员退出财政供养序列和事业编制序列,解除劳动关系,与转制后的服务中心签订了新的合同。老河口市将10个乡(镇、办事处)的8类72个直属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 社会 中介服务组织,统一换牌子、换章子、换机制,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并入乡镇“三办”,执法职能上收到市主管部门,机构、人员全部退出乡镇事业编制序列。咸安纳入置换人员身份范围的是已撤销的九类乡镇站所职工,全区共603人,除28人退休、43人内退和14人因工伤等原因暂未置换身份外,其余518人自愿置换了身份,乡镇财政所作为乡镇唯一的直属事业单位,共定编65名,平均每个乡镇6人(低于省文件规定的17人)。乡镇畜牧兽医站整体转制为集体性质的 企业 ,102名职工退出事业编制,由区畜牧局和乡镇政府从102人中聘用了58名防检员和防检监督员,其它人员转为企业聘用人员。

  3.从“养人”到“养事”,探索出“以钱养事”新机制

  湖北京山始终把乡镇事业单位作为改革的重头戏,以改革“七站八所”为切入点,通过站所转制、全员买断和置换身份,政企、政事、事企职能分开,建立了新的基层管理体制和符合市场 经济 规律 的服务机制和“以钱养事”的新型 农村 公共服务体系。远安在转制事业单位为“三农”服务上,从实际出发,探索出“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规范化操作、民主化监管、制度化保障、系统化考评”的新路子。老河口市实行“政府购买,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考核兑现”的办法,确保农村公益性事业有人办、有钱办,稳步 发展 。咸安乡镇事业站所撤销、人员置换身份后,为了保证农村公益事业有人办而且办得更好,探索建立起“政府承担、采购招标、合同管理、以钱养事”的公益服务新机制。

  包括“七站八所”在内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转制成功与否,与乡镇机构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密切关联。在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咸安站所改制后成立的“中心”,性质不明确,所有制形式多样,有股份制的、合伙经营的,也有个人独资的。老河口市“整体转制”名义上与主管部门和乡(镇、办事处)脱了钩,但现阶段还“藕断丝连”,转制尚未完全到位。老河口市站所转制按原隶属关系由市主管局和乡镇政府发文变更,虽然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但其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仍行旧制。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技、农水等服务中心的经济性质仍标明“国有经济”,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业务主管单位仍是“老河口市畜牧局”,法人代表仍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市主管局和乡镇政府公布聘任(为期一年)。这种性质的企业和单位,极易使转制改革“变味”、“回潮”。另外,各地分流人员身份界定、社保体系的健全也存在标准不一、执行不到位诸多问题,不仅加大了改革的难度,也 影响 改革的进度。因此,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明确事业单位在基层组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性质、特征、功能,划分和调整不同类型组织主体之间的关系和界限,实现“政事分开”和“企事分离”,“净化”事业 内容 ,收缩“事业”范围,实现国家事业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划清政、企、事之间责、权、利关系,转换乡镇事业单位的角色和职能,在民主和法制的基础上,实现乡镇事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三、结论

  在农村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提供方面,人们长期在“国家”与“市场”二者之间“兜圈子”,陷入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困境”。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陆续开始了治道变革的进程。在公共事物的“治道”上,通过区分公共物品提供与生产的基础上,采用签约外包、特许经营、代用券等方式,在公共行政领域成功建立起“影子市场”的准市场机制,提高了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供给效率,降低其供给成本。同时,按照地方公共经济模式,基层地方政府作为一个“集体消费单位”,在公共物品供给上不放弃责任,以弥补市场供给的不足;在公共物品生产上进行成本——收益权衡,采取灵活多样的生产方式,并制定规则对其他生产主体进行绩效评估和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共物品供给的民本取向和民意旨归,“政府买单、民众签单”机制的建立在相当程度上密切了政府与公众的利益关联。这样,通过重塑政府和私营企业、中介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之间各自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中的权威,一种“多中心体制”得以建立。“多中心体制”在国家主权 理论 与市场组织理论之外,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政府与社群的互动,提供了超越公共物品供给“集体行动困境”的路径选择。在我国,受 历史 传统和国情因素影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长期存在政府独家垄断的“单打一”格局,严重抑制了社会的活力和社群自主治理、协作办“社”的积极性,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需求脱节的困境。为跨越这一供给困境的“壁垒”,我国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能服务”向“效能服务”的转变,重塑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安排与组织、市场化方式运作、社会协同参与的地方公共经济模式。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城乡统筹发展中的财政体制改革路径(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