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2)

2015-05-23 01:02
导读:注释 [1] 但是,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土地在村级市场上的快速流转等同于商品化或“资本主义萌芽”,我们已经看到,村级土地市场上的土地流转在很
注释

[1] 但是,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们将土地在村级市场上的快速流转等同于商品化或“资本主义萌芽”,我们已经看到,村级土地市场上的土地流转在很多情况下不过是家庭人口分化引起的,是一个人口现象,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无关。参见恰亚洛夫,1996;黄宗智,1986,1992。
[2] Bohannan,在区别习惯(custom)与 法律 (law)时曾说:“习惯的基础是互惠(reciprocity),而法律则建立在双重制度化(double institutionalization)上。”所谓双重制度化,是指“ 社会 的某些制度的某些习惯,被以这样一种方式重述,以使它们能被一个特地为此目的而设立(或至少被利用)的一个机构所‘适用’。”(Bohannan,1965)。
[3] 这可以从吴经熊给几位 中国 法学家所译民法物权编 英文 本所写,1930),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的序言中看出来,几位译者的“附言”(Note),也竭力辩明典(Dien)与德国法之土地债务,与威尔士法之抵押,与日本法之不动产质之区别(均见Liu et.al. trans.
[4] 比如:“典地最长期限 问题 :民间习惯,典当地永远是可以抽赎的,所谓‘典地千年活,卖地笔下亡’。警备区(包括绥德、米脂、清涧、吴堡、葭县——引者注)参照国民政府民法九一二、九二四条典期不得超过三十年的规定,规定典地超过六十年即为死契,地归典权人所有。民间习惯与法令是抵触的。因此常常发生纠纷,例如葭县倍甘联高生元于道光年即典土地五垧于苗晋乘,但地仍归高生元租种,每年每垧交租一斗六升,在绥德县政府明令后,苗晋乘将地收归己有并且出卖,高生元不满,后因买地优先权问题涉讼,经高等法院判决,苗晋乘取得此地的所有权。”(柴树藩等, 1979:94—95)该调查于1942年进行。调查者对此案的评论是:“典地最长期限应从民间习惯,不作限制,因为多年典地的出典者多为贫户,即作限制对于原土地所有主典出后又赎回自种者亦应特作规定,允许赎回”,他们对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的判决不以为然。(柴树藩等,1979:99)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5] 民工潮的形成还有城市的比较收益比 农村 高的缘故。


   参考 文献

  Alchian, A.A. 1977, "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in Almen A. Alchian, Economic Forces at Work, pp.127-149, Indianapolis: Liberty Press.

  安徽省博物馆,1988:《明清徽州社会 经济 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社。

  保成六法全书编辑委员会(编),1992,《六法全书·民法》,第四版,台北:保成文化事业出版公司。

  Bohannan, P. 1965, " The Differing Realm of the Law",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67:33-42.

  Boserup, E. 1981,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a Study of long-term Tren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布罗代尔,1992:《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3:《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查士丁尼,1989:《法学总论》,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柴树藩等,1979:《绥德、米脂土地问题初步 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秋坤,1988:“明清以来土地所有权的研究”,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委员会(编):《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页293-314。

  Coase, R. 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IV: 1-44.

  戴炎辉,1979:《中国法制史》,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Demsetz, H. 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347-59.

  德姆赛茨,1992,《竞争的经济、法律和 政治 维度》,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Duara, P.1988,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990, "Elites and The Structures of Authority in the Villages of North China, 1900-1942",in Joseph W. Esherick and Backus Rankin ed.,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 of Dominance,pp.261-281,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杜赞奇,1994:《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Elvin, M. 1973,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A Social and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法律文化研究中心,1996:《法律文化研究中心通讯》,第15期。

  法政学社(编),1924:《中国民商事习惯大全》,上海:广益书局。

  傅广泽,1977:《安徽省田赋研究》(上、下),载萧铮(编),1977,卷17-18。

  费孝通,1985:《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6:《江村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费正清(编),1933:《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杨品泉等译,谢亮生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Fratcher, W.F.,"Trust",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parative Law, V.6, Ch.11.

  Freedman, M. 1966,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 Fuchien and Kwangtung, London Athlone Press.

  Geertz, C. 1992,"The Bazaar Economy: Information and Search in Peasant Marketing", in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 (ed.),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pp.225-31, Boulder: Westview Press.

  郭卫(编),1931a:《大理院解释例全文》,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会文堂新记书局。——,1931b:《大理院判决例全文》,上海:上海法学编译社,会文堂新记书局。

  国务院 发展 研究中心土地课题组,1992:《农地规模与农业发展》,无出版地:南海出版公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地制度课题组(编),1993:《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Hayami, Yujiro and Kikuchi, Masao, 1980, Asian Village Economy at the Crossroads,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何炳棣,1988:《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与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道峰,1993:“村级土地制度的变迁”,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地制度课题组(编),1993:31-61。

  何梦雷,1977:《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载萧铮(编),1977,卷63。

  何新铭,1977:《盐城田赋及灶课之研究》,载萧铮(编),1977,卷12。

  洪焕春(编),1988:《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黄右昌,1947:《民法诠释·物权编》(下),上海:商务印书馆。

  黄宗智,1986:,《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1992:《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

  Huang, P.C.C., 1993, "Between Informal Mediation and Formal Adjudication", Modern China, 19.3(July): 251-298.

  吉尔茨,1994:“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页73-171。

  江太新,1990:“略论清代前期土地买卖中宗法关系的松弛及其社会意义”,《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蒋云峰,1996:“论典权制度的变迁、原因及意蕴”,北京大学法律系,学士学位论文。

  强世功,1996:“法律移植、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国家转型中的法律(1840-1949)”,北京大学法律系,硕士学位论文。

  居密,1992:“从各省习惯法和土地契约看清代土地权的特征”,载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下,北京:中华书局),页898-90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考特,R.、尤伦,T.1994:《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李奋,1977:《福建省田赋研究》,载萧铮(编),1977,卷6。

  李文治(编),1957:《中国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北京:三联书店。——,1993:《明清 时代 封建土地关系的松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志敏,1988:《中国古代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梁治平,1996:《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林毅夫,1992:《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Lin, J. Y.,1995, "Endowments, Technology, and Factor Markets: A Natural Experiment of Induce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rom China's Rural Reform",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77(May):231-242.

  林子力等,1955:“田家府村光辉农业合作社调查报告”,《经济研究》,1955年第1期。

  Liu, S. F.,et.al. Trans. 1930(?), The Civil Cod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ook III, Law of Things, Shanghai: Shanghai Press.

  刘守英,1993:“山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农户行为变化:湖南省怀化个案研究”,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地制度课题组(编),1993:99-114。

  柳柯,1990:“解放前五十年八角村农民经济的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Lojewski, F.A.1980, "The Soochow Bursaries: Rent Management During the Late Ch'ing",Ch'ing-shih wen-t'I 4.3(June):47-65.

  罗崙、景甦,1985:《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

  罗小鹏,1994:“包产到户与集体所有制”,载文贯中(编),1994:174-196。

  Muramatsu Yuji, 1970,"A Documentary Study of Chinese Landlordism in the Late Ch'ing and Early Republic Kiangnan",载于宗先等(编),《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选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0年,页363-426。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Myers, R.H., 1982, "Customary Law, Markets, and Resource Transac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in Roger L. Rauson et.al. (ed.)Explorations in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pp.273-298,New York: Academic Press.

  North, D., 1984, "Government and the Cost of Exchange in History",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4.2(June): 225-264.

  诺斯,199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Otsuka, Keijiro and Hayami, Yujiro 1988, “Theories of Share Tenancy: A Critical Surve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37(October): 31-68.

  潘光旦、全慰天,1951:“谁说江南无封建”,载孙毓棠等,《我们参观土地改革以后》,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

  珀金斯,1984:《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宋海文等译,伍丹戈校,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Polanyi, K.1992,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in Mark Granovetter and Richard Swedberg(ed.),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pp.29-50,Boulder:Westview Press.

  恰亚洛夫,A.,1996:《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于冬林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钱承泽,1977:《嘉兴县之租佃制度》,载萧铮(编),1977,卷59。

  仁井田陞,1992:“明清时代的一田两主习惯及其成立”,姚荣涛译,载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页409-460。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编),1934:《中国经济年鉴》,上海:商务印书馆。

  司法行政部(编),1969:《民商事习惯调查录》,台北:进学书局。

  Skinner, G.W., 1964,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 I,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1:3-44.

  孙毓棠,1951:“江南的永佃权与封建剥削”,载孙毓棠等,《我们参观土地改革以后》,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田继周,1957:“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的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历史 研究室(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集》,北京:三联书店,页657-672。

  文贯中(编),1994:《中国当代土地制度论文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吴经熊(编),郭卫(增订),1947:《中华民国六法理由判解汇编·民法》,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

  张闻天,1986:《神府县兴县农村调查》,北京:人民出版社。

  萧铮(编),1977:《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1985:《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1980:《米脂县杨家沟调查》,北京:人民出版社。

  杨国桢,1988:《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编),1990:“闽南契约文书综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增刊。

  杨小凯等,1994:“中国农村产权结构变化对商品化和生产率的 影响 ”,载文贯中(编),1994:236-273。

  耶林,1994:“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自日文本,载梁彗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页12-59。

  叶孝信(主编),1993:《中国民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乐天,1998:《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张五常,1994:“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合约安排的选择”,载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页137-165。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章有义,1984:《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赵冈、陈钟毅,1982:《中国土地制度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赵晓力,1996:“契约、习惯与国家法:以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为例”,北京大学法律系,硕士学位论文。——,1988:《近代徽州租佃关系案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郑行亮,1977:《福州长乐实习调查报告》,载萧铮(编),1977,卷6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1982:《清代地租剥削形态》(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上),北京:中华书局。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编),1992:《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1986-1990》,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周飞舟,1996:《土地调整中的农村权力关系:对中国三个村庄的实地研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

  周远廉、谢肇华,1986:《清代租佃制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周其仁,1994a:“土地转包的调查和初步 分析 ”,载周其仁(编),1994d:630-643。——,1994b:“湄潭:一个传统农区的土地制度变迁”,载文贯中(编),1994:37-106。——,1994c:“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所有权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8月(夏季号)。

  周其仁(编),1994d:《农村变革与中国发展:1978-1989》,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周其忠,1965:“地主阶级的联合组织——‘平湖租栈办事处’的几件罪证”,载《文物》,1965年第3期。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赵晓力
上一篇: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