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不同地区乡村的变化前景是不同的。比如,都市区的乡村(郊区)与一般农业地区的人口变动会有不同趋势,乡村居民点的生命力也会有不同情况。美国有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的统计定义。都市区(也译为“大城市统计区”),由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和乡村组成。在80~90年代,美国有268个都市区,人口1.98亿人,占总人口78%,面积占15%。在都市区中,郊区人口占一多半。非都市区包含其他中小城市和大部分乡村。乡村指居住人口在2500人以下、不属于城市区的居民点。非都市区的村镇,1980年有2443个,1992年有2304个。镇有多种形式,比如农业镇、工业镇、矿业镇、退休人员镇、官员镇等。
在法国,位于城市附近或位于工业和城市人口聚集区(ZPIU,类似于中国所谓城乡结合部地区)内的乡村人口,以及部分边远乡村的人口也有增加的趋势;也有1/3的村镇人口在减少,比如在科西嘉中部、南阿尔卑斯和布列塔尼中部,主要是一些人口密度很低(20-30人/km2)的地区,一直存在着荒芜化、人口外流和老龄化。
2.村镇布局调整
(1)法国:村镇数量保持稳定。早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城乡之间的生活条件就达到了相同的水平,乡村不但拥有城市生活的一切舒适,还有城市所没有的美好环境。乡村成为一个生活场所,其空间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型乡村空间不但有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而且具有居住、娱乐、工业和自然保护区等多种功能。乡村功能的增加,导致乡村活动的多样化和乡村就业的多样化,也促使乡村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出现了所谓“乡村复兴”。过去,随着农业贡献率的急剧下降,乡镇似乎失去了一切活力,好像已经走到了尽头;然而,经济发展一旦进入到抹平城乡生活条件差别的阶段以后,甚至连那些最小的乡镇都萌发出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生命力。村庄变成为一种“既非城市、又非乡村”而是二者兼有的地方社会。人们在乡村社会找到了在城市社会所难以找到的个性化、归属感的空间。在这样的条件下,尽管出现了乡村的人口外流,但是法国3.2万个乡村市镇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政府和议会。法国学者认为,乡镇的合法性体现了民主精神的根深蒂固,体现了一种尊重地方自治的明智。他们在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时说:一切将乡镇再次集中的努力都失败了;人们可以制定把乡镇集中为专辖区的市镇的计划,但是很难强迫乡镇再次集结。直到20世纪90年代,法国的乡村市镇数量都没有多大变化,只是有不少乡镇的农业人口减少、居住人口增加。从规模看,百人以下的市镇约占13%,100~1 000人的约占76%,1 000人以上的约占11%
(2)村镇合并不成功的教训。罗马尼亚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决定,以国土规划和乡村建设相结合,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农村,提出了1976—1980年“国土和城乡规划全国纲领”。当时的计划是到1990年建设300-400座新城镇。这些城镇以15-20km为半径,形成乡村的中心;同时确定逐步把微小、分散、经济落后、资源贫乏、人口过少的村庄并人乡村中心。大国民议会通过“领土规范化”法令,以法令的形式提出将现有1.3万个村庄减少到6500个。该法令下达后,由于强行并村并乡、拆除农舍,引起农民不满,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抵制,也遭到不少国家的批评。他们指出,这种做法将使“传统文化消失”。在各方反对的情况下,政府于1988年11月做出3条规定:一是在推行农村规范化建设中不并村、不并乡、不拆除农舍,但新房一定要建在计划规定的地段;二是允许农民拥有自己的房舍、庭院和家庭副业;三是国家不再包建农民的住房。这些决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由于强行实施“农村规范化建设”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