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代江西农史要略(1)(1)(2)

2015-06-05 02:31
导读:三、全省农业的恢复和 发展 农村 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此时,江西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农业生产,如粮、棉、油等重要农产
三、全省农业的恢复和 发展

农村 生产关系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此时,江西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农业生产,如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奖励劳模政策,加快水利建设,改革耕作制度、扩大种植面积,推广 科学 技术,建立拖拉机站、推广新式农具与农业机械、发展畜牧、水产和山区 经济 等。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技术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1950年到1957年,全省农业处于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

1、种植业的发展

省政府在新 中国 成立之初,便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在短时间内,克服了1951年、1952年连续两年春季洪涝、夏季干旱的严重 自然 灾害,使种植业得到有效的恢复。除个别作物外,大多数作物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超过建国前的 历史 水平。1952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6614.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575.07万吨,比建国前夕增长48.3%。1954年起,省委、省政府根据江西的具体情况,提出改变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技术,逐步推广一季稻变双季稻、旱地变水田、荒地变熟地的"三变"增产推广措施。广大农民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积极推广"三变"措施,踊跃投入兴修水利、串换良种、积肥造肥的爱国增产运动。全省种植业得到全面发展。一五计划结束时,农作物总播面积达8191.8万亩。

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三者。

粮食作物。江西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1949年播种面积为3950.6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5%。由于推行"三变",双季稻面积不断扩大,到1958年播种面达6148万亩,是江西种植粮食作物最多的一年。在各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中,水稻占75.39%,小麦4%,红薯4.93%,杂粮9%,大豆6.68%,其中水稻占绝对优势。江西水稻有籼稻、粳稻、糯稻,以籼稻为主。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包括油料、棉花、麻类、烟叶、糖料五类。(1)油料作物。江西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油菜种植面积1949年为181.6万亩,总产2.79万吨,单产15.5公斤。建国后由发展到下降再迅速发展。1957年面积发展至514.5万亩。芝麻生产在建国后得到恢复发展,1949年仅30.1万亩,1957年面积则达到135.3万亩。(2)棉花。棉花在种植业中处在仅次于粮食作物的位置。从元代开始种植,到1949年面积为31.7万亩。"一五"时期,棉花生产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到1957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为7.2万公倾,亩产23.5公斤,总产2.58万吨,年平均递增13.7%,高出全国4.7%的9个百分点。(3)麻类。麻类是江西传统的经济作物,有苎麻和黄麻2种。江西为全国主要产麻区之一。建国后苎麻生产有降有升,发展速度较慢,1958年时为9.7万亩。黄麻生产有一定发展。1956年兴建"江西八一麻纺厂"以后,黄麻生产正式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1957年,种植面积达1.46万公顷,总产量1.44万吨。(4)烟叶。有晒烟和烤烟两种,以烤烟为主。晒烟是江西的传统产品,有400余年的历史。广丰"紫老"、广昌"黑老"等,品质优良,驰名中外,行销全国,远销欧、亚、拉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国后,江西的晒烟发展缓慢,而且起落不定,年总产量除1951、1952年外,均处于万吨以下。烤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试种,新中国成立后,1951、1952年在省农科所、龙南县试种成功,之后由南向北推广,但发展速度缓慢。(5)糖料。江西的糖料作物为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建国后,省委、省政府把糖料生产作为江西重要 工业 原料作物之一给予重视和扶持。1956年,开始筹建大型机械化制糖厂,开始了以机械化加工代替土法榨糖历程。(除以上外,江西还有少量蓝靛、席草、白莲等小宗经济作物。)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其他作物。包括果、茶、桑、果用瓜、蔬菜、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等,均有较大发展。如对具有传统优势的茶叶和中药材生产,政府发放专项贷款和收购预付定金、制定茶粮比价和奖励政策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在垦复和改造老茶园的同时,有计划地发展新茶园及一批大中型国营茶场,如婺源县武口茶场、修水县三都茶场、铅山县河口茶场、浮梁县九龙茶场、上饶三都茶场等; 1955年成立中国药材公司江西省公司,组建中药材生产基地。2、农机工业的创业起步与农用机械的推广

在民国时期,江西农业生产主要是依靠人、畜和传统农具(抗战胜利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拨给江西农用拖拉机61台,垦复因战争荒芜的农田)。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农业生产工具效能以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江西及时研制和引进推广多种新式农具。于是,江西农机工业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开始了创业起步。

党和政府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1950年,成立了江西农具工厂,集中了一批建国前留下的技术人员和技工,并开始 研究 水田拖拉机和水田铁轮。"一五"时期,研制和改良推广的新式农具,重点为耕整机械、农田排灌和部分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953年,组建了南昌柴油机厂,尔后又相继建立了南昌市农机厂、南昌市动力配件厂、江西省农业机械修理厂等一批 企业 。

农业机械的创制及时得到了推广。20世纪50年代初,推广了水田犁铁牛车盘、圆筒水车、喷雾器等半机械化农具,对提高农业生产力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省政府批准建立永修及邓家埠两机械化示范农场。1952年4月,省农林厅在永修县牛头山筹建国营恒丰机械农场。这些机械农场率先在全国突破轮式拖拉机下水田耕作的技术难关。省农具工厂制出了第一台8.82千瓦煤气机带水泵,并组织批量生产贷给农村抗旱。1951年6月,省政府拨专款在南昌、清江、高安建立首批国营抽水机站。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全省在南昌、临川、丰城、泰和、南康、九江、彭泽、乐平、瑞金等县建立了第一批国营拖拉机站9个,其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捐款建南昌八一站、瑞金八一站,配置进口拖拉机117台,帮助组织起来的农民发展生产。与此同时,相应建立了一批农机维修和制造厂。当年,还组织生产了一批农业机具,有内燃机972台、离心水泵699台、铁牛车盘2344台、江西水田犁74026台、中耕器2007台、脱谷机2192台、甘薯切片机1584台。到1957年,全省农机企业发展到30个,拥有职工3326人。

1958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成都会议提出的《关于农业机械化 问题 的意见》。省人民委员会农具改良领导小组决定,县县建立拖拉机站,县县兴办农业机械厂,生产与维修农机具。于是,全省在各县均建立了拖拉机站,共82个拥有拖拉机446台。当年机耕面积3.45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4%。省长邵式平在江西机械厂召开会议,研究从11个国家引进的23种牌号拖拉机中选出以福格生型为主仿制生产。经过江西机械厂等部门一个月的努力,4月25日完成整机设计,试制出我国第一台水田型轮式拖拉机,命名为八一万能拖拉机(后改名为丰收-27型拖拉机),成为国内水田拖拉机的主要机型。江西机械厂因试制拖拉机成功,当年改名为江西拖拉机制造厂。

3、农田水利的恢复

江西水利建设有20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夕,全省实有圩堤531座,堤线总长3130公里,保护农田293.33公顷,抗洪标准不到5年一圩;蓄水工程建设,全省有小型塘坝工程27万多座,灌溉农田78万公顷,一般抗旱能力二、三十天,只能栽种一季早稻。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大兴水利,由除害到兴利,由治标到治本,由单目标开发到多目标综合治理,在其发展历程中,1949年到1957年为恢复阶段。1949年6月到7月,江西遭受特大洪水,沿江滨湖22县受灾。1954年,长江、鄱阳湖又发生大洪水。1955年,信、饶、修河涨大水,沿江滨湖圩堤连年漫决,数百万人民连续几年遭受严重水灾。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防旱,采取以工代赈办法,连续几年进行大规模的堵口复堤,整修涵闸,并进行了饶河、信江等联圩并垸工程。同时,采取贷款扶持政策,发动与依靠群众,对原有小型塘坝进行普遍修复或扩建,并重点新建白塔渠、北潦渠、槎滩陂、安福渠等万亩以上灌区,发展1.54万千瓦抽水机,不仅提高了防洪、排涝、抗旱能力,而且新增灌溉面积22.67万公顷。到1957年,江西农田水利工程已恢复和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农村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从1949年到1957年这一时期,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当时计划经济的指导比较得当,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五业得到较协调发展。194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9.88亿元,农业占64.3%,林业占0.4%,牧业占13.4%,副业占21.4%,渔业占0.5%。到195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19.24亿元,比1949年增长81.2%;种植业产值比重,由64.3%下降到61.7%;林业产值比重由0.4%上升到4.9%;牧业产值由13.4%上升到14.1%;渔业产值由0.5%上升到1.2%。农村二、三产业总产值由0.57亿元增加到2.53亿元,占农村 社会 总产值的比重由5.4%上升到11.7%,产业结构比较协调。

5、农村 金融 与信贷

江西农村的金融机构以中国农业银行延伸在乡镇的营业所为主渠道,并在1951年创建了信用合作社。是年6月,全省建立了信用社567个,有社员30.6万人,筹集股金5万元,吸收存款7万余元,发放贷款85万元。这些信用社都是按照"自愿互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其任务为聚集闲散资金,发放好个人贷款,与高利贷作斗争,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1953年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1956年,全省信用社发展到9089个,有脱产半脱产干部12000余人,有78.2%的农户和60%以上的农业社社员入股参加了信用社,达到了乡乡设有信用社。信用社成为调剂农村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贷工作,主要是支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口粮、种籽、小农具的需求。"一五"期间,农业信贷工作主要是为推进和巩固农业合作化服务,对入社农户开办了贫农合作基金贷款,全省共发放这项贷款1925万元。到1957年底,农业贷款余额9147万元,比1952年增加8302万元,增长9.8倍。农业贷款的发放,为巩固农业合作社,实现对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重大作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6、村镇建设的初步发展

自清末以来,江西境内战祸迭起,百业凋蔽,城乡残破,造成田园荒芜,村镇衰败萧条。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翻身农民开始着手建设家园,翻修或新建自己的住房。农村小集镇也陆续盖了一些学校、文化、卫生点等公共建筑。1953年后"一五"计划期间,随着江西境内岿美山钨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上犹江水电站、江西第一糖厂、萍乡钢铁厂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建成,兴起和发展了岿美山、大吉山、陡水、唐江、湘东等一批新型工矿镇,以及大量乡村集镇,并进行了相应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1957年冬,省委、省政府组织了5万多农垦大军创建国营垦殖场100多个。这批垦殖场大都建在偏僻山区或湖滨滩地。随着垦殖场的建设和发展,大茅山垦殖场的花桥镇、红星垦殖场的圩上桥镇、云山垦殖场的周田镇、蚕桑垦殖场的新祺周、共青垦殖场的共青城等一批新兴小镇迅速崛起。


注释

(1)危仁晸、李希文:《刘俊秀传》,中央 文献 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2)指波阳县洪曹社早稻亩产3802斤和湖滨社早稻亩产3749斤。载《江西日报》1958年7月16日。
(3)指波阳县县渡人民公社豪湖大队1958年11月9日放出的"巨星"。
(4)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指示》,1958年9月6日。
(5)《中国农业全书·江西卷》第179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何友良 曾丽雅 易宗
上一篇:近二十年来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综述(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