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1)(2)
2015-06-21 01:08
导读:综上可知,《周礼》所述涉及到 社会 保障制度的许多方面。但是,《周礼》所载是否周代的制度?换言之,它是周代实行过的制度还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综上可知,《周礼》所述涉及到 社会 保障制度的许多方面。但是,《周礼》所载是否周代的制度?换言之,它是周代实行过的制度还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后人的想像?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作为一种思想文化遗产,其所设计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系统性和现实意义。作为一种周代的制度,它也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我们的确能够从各诸侯国施行的社会政策中看到它的影子。因此,虽然不能排除《周礼》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理想色彩,但可以认为其中的不少举措确是实行过的,是周代社会政策的真实反映。因此,《周礼》所载社会保障政策可视为 中国 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架构:《管子》的论述
《管子》一书,据说是春秋早期管仲所作。不过据古今学者 研究 ,该书虽然有管仲的遗教及政教思想 影响 ,但决非管仲的著作,亦不可能是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兼有战国秦汉文字的一部文集。《管子》一书看似驳杂,但其中心思想是论述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书中对富国安民、君臣关系、诸侯国外交、 政治 与 经济 、政治与军事、政治与教化、法治与礼治、社会救济与福利、人才选拔等 问题 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管子》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论述比较系统,具有代表性,值得专门予以探讨。
《管子》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架构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上的。《管子》“霸言”和“霸形”篇中,公开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及“齐国百姓,公之本也”的观点,这较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节用爱民”提法要明确得多。那么,应该如何对待作为立国之本的民众呢?《管子》主张应该为民众提供足以生存的社会条件,顺应民心,从民之欲,给人民以物质实惠,并据此提出了爱民、利民、富民、惠民的一整套方案。而以社会救济为中心 内容 的社会保障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管子》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布兴“六德”。《管子·五辅》提出“德有六兴”,即厚其生、输以财、遗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所谓厚其生,是指改善人们生活,如何才能改善人们生活呢?要“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输以财,即给人们输送财物,要“发伏利,输滞积,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遗以利,指给人们提供便利,要“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宽其政,就是实施宽大的政治,包括“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等内容;匡其急,即救人之危急,包括“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等方面;振其绝,即救人之穷困,要做到“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由上可知,“六德”的重点是要求为人们的生产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但同时主张对老幼贫困之人进行生活救助。
第二,行“九惠之教”。《管子·入国》中说到,在刚刚主持国政时,力行“九惠之教”,即九种惠民的政策。这九种惠民政策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和接绝。具体而言:
1.“老老”。在国都和城邑设立“掌老”之官。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子免除征役,每年三个月可得到官府馈赠的肉;八十岁以上的,二子免除征役,每月有馈肉;九十岁以上的,全家免役,每天都有酒肉供应。这些人死后,君主供给棺椁。平时则劝勉他们的子弟,精制膳食,询问老人的要求,了解老人的嗜好。
2.“慈幼”。在国都和城邑设立“掌幼”之官。凡士民有幼弱子女无力供养而成为拖累的,规定养三个幼儿即可免除妇女的征役,养四个者全家免除征役,养五个的由国家配备保姆,并发给两人份额的粮食,直至幼儿能自理生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3.“恤孤”。设立“掌孤”之官。规定失去父母、无以为生的孤幼子女,可由乡党、朋友及故旧收养。代养一个孤儿的,一子免除征役;代养两个,两子免征;代养三个者,全家免征。“掌孤”应经常了解孤儿的饮食饥寒和身体情况,并予以必要的救助。
4.“养疾”。设立“掌养疾”之官。对于聋、盲、哑、瘸腿、半身不遂等身患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者,官府应收养在“疾馆”中,供给衣食,直至身故。
5.“合独”。设立“掌媒”之官。和合鳏、寡,使之匹配,予以田宅,使之成家,三年以后才向其征役。
6.“问病”。设立“掌病”之官。凡士民有病,“掌病”代表国君致以问候;九十岁以上的,每天一问;八十以上的,二天一问;七十以上,三天一问;一般病人,五天一问。对病重之人,“掌病”应向国君报告,国君亲自慰问。“掌病”还要经常巡行国中,专事了解、慰问病人。
7.“通穷”。设立“掌穷”之官。对于无室可居、无粮可食的贫困之人,其乡党及时报告的,予以奖赏,不报告的,予以惩罚。
8.“振困”。凶荒之年,为人佣工者往往得病多亡,因此,应该宽缓刑罚,赦免罪人,发放库粮进行救助。
9.“接绝”。对死于国事或战争的人们,国家应拨给一定数量的经费,让其生前友好、故旧负责祭祀之事。
如果说“六德”重在改善生产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话,那么“九惠之教”则着重强调了对生活贫困无着以及残疾之人的生活救助,尽管其中也涉及到改善老年人生活的问题。
第三,荒政主张。《管子》同样重视荒政问题,从灾前备荒到灾后救济,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在《四时》篇中,反复强调“治堤防,耕芸树艺,正津梁,修沟渎”、“冻解修沟渎,复亡人”、“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等措施,要求搞好农田水利建设,防止灾害的发生;《管子》充分认识到凶年饥荒的灾难性后果,认为“粟”是“民之所归”、“财之所归”、“地之所归”,是生民之本,因此,平时应该重视农事,注重仓储建设,积谷以备荒,《牧民》篇中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书中引用管仲的话说:“故王者岁守十分之参,三年与少半成岁。二十七年而藏十一年与少半。藏三之一不足以伤民,而农夫敬事力作。”如此,则即使天灾毁坏土地生产,发生凶旱水涝,“民无入于沟壑乞请者也”。在《轻重甲》篇中,管仲还主张设立公仓以调节市场粮价,打击富商巨贾屯积粮食坐收暴利的行为,开后世常平仓制度的先河。《五捕》篇中指出:“备饥馑,救灾害,赈罢露”是安定国家的根本性措施,因此《管子》也非常强调灾后救济,包括薄征、贷种、散仓粟等举措,尤其是较早地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思想。在《侈靡》篇中主张强迫贵族长丧厚葬以提供贫民工作的机会;《乘马数》篇中更明确提出:“若岁凶旱水yì@④,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或作“灾”)也”。这种“以工代赈” 方法 是一举多得的荒政举措,往往为后世所效法。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成书时间而言,《管子》与《周礼》约略同时或相前后,二者并不存在继承关系。从内容来看,二书均对先秦时期国家(西周或诸侯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制度有所反映,但《周礼》较大程度上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管子》则较多地属于社会保障制度设想。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管子》所提出的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比较宽泛,也更为系统,它不仅注重平时对鳏寡孤独、贫穷老幼等人的救助,更强调对生产条件以及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不仅主张灾荒以后对受灾之人的救济与安抚,更要求政府未雨绸缪,在灾前采取诸如农田水利建设、积谷备荒等积极措施,以使灾害减到最小程度。因此,它在不少方面可以补《周礼》所未备,可以说初步构建了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对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诸侯兴王成霸的前提
民心向背是政权存亡、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社会保障的主旨是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因此,实行社会保障是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是安定社会的有效方法。管仲作为春秋早期的杰出政治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因而说“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称这是“致天下之民”的最好方法(注:《管子·轻重甲》。)。从 历史 上来看,凡是重视社会保障的,则国家兴,反之则政权亡。夏桀因为“冬不为杠,夏不束fū@⑤,以观冻饿;弛牝虎充市,以观其惊骇”,视民命为儿戏,“此桀之所以失其天下也”。相反,商汤“夷疏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于是“天下归汤若流水”,终于取桀而代之(注:《管子·轻重甲》。)。周文王以夏、商覆亡为鉴,力行仁政,采取关心保护鳏寡老幼孤独的社会保障措施,取得民众的拥戴,使周族实力趋盛,为武王伐商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历史的警示作用,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力行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原因。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并起称雄,社会变动剧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贤明的诸侯为了求生存、图 发展 ,并进而称雄图霸,无不致力于发展生产、收揽民心、安定社会,社会保障是其重要策略之一。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首霸,与管仲施行“致民”、“安邦”的社会保障措施有密切关系。《管子》中多次提到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振孤寡,收贫病”、“慈爱百姓”的政策,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以此收揽民心(注:《管子·轻重甲》。)。当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以后,在与众诸侯的盟会中,还向各国提出了“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的要求(注:《管子·幼官》。)。把自己行之有效的政策推介于别国,足见齐国统治者是何等的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了!楚庄王上台以后,以wěi@⑥敖为相,改革内政,也有“老有加惠,旅有施舍”的内容(注:《左传·宣公十二年》。);庄王还告诫臣僚:“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注:《左传·成公元年》。),这当是庄王成霸的内在要因。公元前572年,晋悼公即位,“始命百官,施舍,已责,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救灾患,禁淫慝,薄赋敛,宥罪戾,节器用,时用民,欲无犯时”,“养老幼,恤孤疾,年过七十,公亲见之,称曰王父”。大力实行社会保障政策,深得民心,“民无谤言”,达到了“复霸”的目的(注:《左传·成公十八年》,又见《国语·晋语》。)。公元前529年,吴国攻灭楚国的州来,楚令尹子期请求伐吴,刚刚继位的楚平王认为:“吾未抚民人,未事鬼神,未修守备,未定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动用民力,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加以拒绝(注:《左传·昭公十三年》。)。在楚平王看来,不实行社会保障政策,就不能赢得民心;没有民众支持,就不能赢得对外战争的胜利。社会保障政策施行与否,是战争成败、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为此,他在次年命将军然丹在宗丘“抚其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救灾患,宥孤寡,赦罪戾,诘奸慝,举淹滞”(注:《左传·昭公十四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吴王阖闾上台以后,“亲巡孤寡,而共其困乏”,“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由此得到人民拥护,“是从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尽管僻处东南一隅,仍取得“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赫赫功业(注:《左传·哀公元年》,《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身负亡国之仇,痛定思痛,他采取了一系列收揽民心、富国强兵之策,其中既包括对贫困孤寡的救助,所谓“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施民所欲,去民所恶”,而且还对多子家庭予以福利补贴:“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注:《国语·越语》。)基于这些政策与措施,越国终于灭亡了吴国,并最终成为诸侯霸主。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战国时邹与鲁发生冲突,邹民坐视长官战死而不救,这是因为官长平时不恤饥民的缘故。凡此可见,贤明的诸侯所以能取得富国强兵、国运昌盛甚至称霸的成就,是与他们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充分认识和重视分不开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社会保障政策事关国家存亡,其实施是诸侯国趋向兴盛、进而图霸的必要前提之一。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结语
综上所述,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在原始共产主义时期,人们之间即有相亲相爱的传统,但作为一种政策,社会保障出现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从《周礼》、《管子》等古籍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的理念及制度雏形。与此同时,贤明的国君或诸侯都对此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形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社会保障政策,都是在先秦时期构建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内实行的,是对先秦时期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丰富和发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贝加周
@②原字为礻加会
@③原字为融去虫加甫
@④原字为氵加失
@⑤原字为木加付
@⑥原字艹下加为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