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权力腐败的“制度为”分析模型(1)(2)

2015-07-31 01:08
导读:五、 说明与讨论 另外,就非正式制度或文化的具体形式、特点而言(文化个性),又的确与某些特别的行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某种倾向性

 

 

 

五、  说明与讨论

另外,就非正式制度或文化的具体形式、特点而言(文化个性),又的确与某些特别的行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某种倾向性、具体形式可能对腐败行为具有社会助长作用。如研究者们发现,“裙带关系”是西非、南亚国家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助长腐败泛滥的一个文化原因;[11]高度集权的政治传统文化、“官本位”显然比民主政治传统下民族文化更容易导致腐败行为。

不过,这一观点与上述(2)的假定并不存在冲突。假定(2)与这一观点实质上都是从文化结构出发来讨论文化与腐败行为的关系,只是二者的具体角度不同罢了——假定(2)建立在宏观立场上、由文化内核这一深层角度出发,而上述观点则建立在中观微观立场上、由文化的形式这一角度出发。

该观点首先是附和假定(2)的。因为与假定(2)相一致的一个命题是:每一种民族文化中既存在着特别容易助长腐败行为的因素,也存在着杜绝、抵制腐败行为的因素,关键问题是不同文化中起助长作用的的具体因素竭然有别。比较来看,“裙带风”、“官本位” 等文化因素在东方社会因为构成了文化的一部分而容易助长腐败行为,这些因素在西方社会中因为不构成文化的一部分而对西方社会中的腐败行为影响较小。但是,在西方社会中,也有一些因素,如对个人价值、个体利益的追求或追逐等,因为构成文化的一部分而容易助长腐败行为,但这些因素在东方社会的文化传统中影响较小,所以对腐败行为的影响也较小。

质言之,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宏观上对腐败的影响是一个常数(量),文化较多地与腐败行为发生的必然性相联系,而较少地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联系。影响腐败行为发生可能性的主要是非正式制度以外的因素,如正式制度的缺陷或缺失。而恰恰是“可能性”决定了“腐败水平”。

3.上述模型、模式图从个体腐败行为发生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抽象的腐败水平概念,同时又视腐败行为为一个行为选择过程,在作出一定假定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正式制度的不同方面对权力腐败心理于行为的过程的影响,在理论上试图论证正式制度与腐败水平的相关性。

4. 目前,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相结合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发展趋势。诺斯曾指出,将个人选择与制度加之于个人选择范围上的约束整合起来,乃是将社会科学研究统一起来的一个主要步骤。[2]而国际有影响的经济学、政治学流派都开始了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的整合工作。如,“诺斯的新制度学派,目前正试图将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方面的最新成果引入制度演变的微观过程中来;阿克劳夫领导的一小群学者,致力于所谓‘psa-economics(p,心理学;s,社会学;a,人类学;economics,经济学)’的创建” ;以美国政治学家詹姆斯• 马奇和约翰• 奥尔森为代表的新制度政治学家,“力图把制度研究和行为研究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1]在国内,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文献,有学者开始采取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范式研究权力腐败。[13][14][15]

 

 

systematic-behavioral analyzing model of public authority’s corruption

wang lixin, gu zhimin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behavioral analysis represents a new orientation in political research. synthesizing the theory about human behavior from behavior science and new systematic economics, the thesis induces ’the systematic-behavioral analyzing model of behavior ’ and applies it in the research of corrupted behavior of public authority. as a result, the thesis puts forth the occurring model of corrupted behavior of public authority and the level model of corruption. the model argu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orrupted  behavior of public authority is the interplay of authority subject and systematic environment; the level of authority corruption mainly depends on formal system.

key words 

the corruption; the level of corruption; systematic analysis; behavioral analysis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官本位”意识对于腐败现象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导致官员职位“供求”关系紧张;其二,改变了权力主体的需要结构或偏好体系,特权、金钱等需要成为优势需要;第三,制造了有利于腐败现象滋生的社会环境。

 

[1]汪丁丁.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基础[j].社会学研究,1998,(2):1-11.

[2]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济学到政治学[a].刘军宁.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c].北京:三联书店,1996:345-359.

[3]俞文钊.管理心理学(修订本)[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54.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52.

[10]王礼鑫.送礼与腐败[j].中国国情国力,2000,(9):35.

[11][瑞典]谬尔达尔.南亚贪污腐败因果谈[a].《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腐败:货币与权力的交换[m].北京:国际展望出版社,1989:113.

[12]王传利.1990年至1999年中国社会的腐败频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1,(1):38-55.

[13]何增科.中国转型期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一种制度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24-28.

[15]刘葆.腐败的成因及效应:一个制度经济学分析的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1997,(3):69-63.

[16]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从社会生活方式与体制规则看道德现象(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