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构建海滨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1)(2)

2015-08-09 01:09
导读:3、公共健身游憩系统规划 3.1系统结构 根据珠海城市资源和人群活动特征,规划提出“构造覆盖全市开敞空间的户外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系统”的目标,将

 

3、公共健身游憩系统规划

3.1系统结构

  根据珠海城市资源和人群活动特征,规划提出“构造覆盖全市开敞空间的户外公共健身游憩空间系统”的目标,将全市的森林公园、水岸公园、城市公园绿地、文化广场、公共海滩、公共 体育 用地等开敞空间进行系统整合,在这些开敞空间里增加健身游憩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体育运动健身游憩场所。

3.2四类运动健身游憩主题功能区

  结合各城区的资源特色,规划提出“突出资源供给特色的运动健身游憩主题分区,以及特色健身游憩活动的开发指引” ( 图 2) 。

  (1) 以海洋岛屿为特征的运动健身游憩区。规划突出城市东部地区海域宽广、岛屿众多的空间特征,将其作为市民周末的海岛休闲游憩活动区域。规划将城市东部的万山海洋实验开发区作为海洋岛屿运动健身游憩区,在此开发海岛度假、海滩冲浪、垂钓、潜水等活动项目。

  (2) 以乡村郊野地区作为运动健身游憩区。规划突出斗门地区 自然 山体和田园风光特征,在该地区开发郊野远足、露营、森林探险等活动项目以满足市民周末自然乡村远足健身游憩活动的要求。

  (3) 以滨海休闲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该区位于西南金湾滨海地区,自然海岸线绵长,沿岸五大优质海滩似珍珠般串连,邻岸岛屿丛林密布,规划将其建设为以城市滨海休闲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在此开发沙滩球类运动、滨海自行车赛等活动项目。

  (4) 以城市密集区群众社区健身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该区处于城市人口密集区,通过公共体育用地、城市绿地、城中森林公园建设,为市民提供多层次的健身游憩空间,并形成以群众日常社区健身游憩活动为主体的运动健身游憩区,开发球类运动、户外健身、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登山等常规活动项目。

3.3两个层次的健身游憩空间系统

  规划拟从系统层面,构建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和公共体育用地空间两个层面互为补充、和谐一致的健身游憩空间系统。

3.3.1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系统

  规划将城市森林公园、水岸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公共海滩、户外公共体育场地等开敞空间纳入城市户外健身游憩空间系统之中,并建设各类健身游憩空间之间的 交通 网络 ( 包括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建设 ) ,进而提出各类户外健身游憩空间开发策略 ( 图 3) 。

  (1) 森林公园健身游憩空间。规划将城市森林公园按区位划分为城中森林公园和郊野森林公园。城中森林公园即位于城市组团中心的山体森林公园,开发此类森林公园可为市民日常健身游憩活动提供场地。郊野森林公园即位于城市边缘的山体森林公园,它可以承担区域绿地功能,对其进行适当的开发可为市民周末健身游憩活动提供场地。

  规划针对区位、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建设五大城中森林公园健身游憩设施的指引,并强调设施建设的日常化,如登山路径、眺望点、小型健身场地等建设的日常化。规划还相应地提出建设三大郊野森林公园游憩设施的指引,用以满足周末家庭郊游的需要,如露营地、野外探险等特色项目的建设,并增加度假服务设施、停车设施等。

  (2) 水岸公园健身游憩空间。规划结合珠海已规划的距离市区滨水地带 30   m ~ 100   m 的水岸公园,提出 6 条海岸公园、 5 条河岸公园健身游憩设施建设指引,并根据公园区位、服务对象的差异,确定设施类别和比例;为 旅游 人口服务为主的公园,强调保留自然景观,适当建设游览广场、自行车路径和小型服务设施等;为社区居民服务为主的公园,强调各种设施的建设,如增加健身广场、小球场地、健身路径等。

  (3) 城市公园、公共海滩健身游憩空间。规划根据城市公园绿地规模等级和主题特征,提出在公园内增加运动设施的指引和用地控制指标,如增加篮球场、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等运动设施区,并提出城市公园绿地内公共体育用地的下限指标 ( 公共体育用地在城市公园绿地内的比例须在 10 %以上 ) 。

3.3.2公共体育用地系统

  (1) 体育运动休闲中心系统。体育运动休闲中心即指以室内体育场馆、综合健身馆、社区活动中心为主体,综合室外健身广场、运动服务中心 ( 包括运动培训学校在内 ) 的综合体。它既可提供正规化的体育运动服务,又可提供业余运动健身服务。规划拟在运动休闲中心内适当增加休闲服务设施 ( 如餐饮、保健设施 ) ,以增加服务收入用于设施维护。

  (2) 公共体育运动场地系统。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即指在室外开展体育运动和健身活动的设施场地,包括全民健身广场和社区健身运动公园。

  全民健身广场是在户外集中安排各球类场地、健身广场、健身路径、游泳池等户外设施的公共体育运动健身场地。

  社区健身运动公园是在城市社区内,以 500   m 为服务半径集中设置的户外健身活动场地,内设小型健身广场、健身设施和球类场地。规划提出建设社区健身运动公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与社区公园绿地对应,二者结合布置,实现共建。

3.4一条生态康体绿道系统

  规划利用与城市道路并行的带状绿地,结合城市滨水带状公园,形成一个供市民自由活动的非机动交通网络,该网络可以覆盖主城区,并联系城市公园绿地,形成一条串联所有居住区及公园绿地的环形绿廊。

  环形绿廊在设置上要注意避开主要交通性干道,并且应具有快捷的步行交通功能,自成体系地形成一个生态康体绿道系统,在其中可设置专门的游憩步道和自行车道,以便市民进行长跑和自行车运动等康体活动。规划的康体绿道按照服务半径分为大环和小环,两者之间通过廊道连接,在康体绿道与道路交叉的地方设置天桥和自控式红绿灯以保证绿道系统的畅通 ( 图 4) 。

 

[ 参考 文献 ]

[1]曼纽尔·鲍德-博拉,等著,唐子颖,等译.旅游与游憩 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 中国 建筑 工业 出版社,2004.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论以权力制约权力原则与我国监督体制改革(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