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当代中国四大社会阶层分析(1)(2)

2015-08-22 01:09
导读:温饱型。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体力劳动为生。典型的如一般企业的产业工人、服务行业中的普通服务员、建筑业的民工、自给自足的农民、小个体户、普通

  温饱型。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体力劳动为生。典型的如一般企业的产业工人、服务行业中的普通服务员、建筑业的民工、自给自足的农民、小个体户、普通营业员等。因地区分布的不同,他们的收入也有所不同。在发达地区,如广州,他们的年收入在1-1.5万元左右。之所以将他们划分为温饱型,是说他们的生活刚刚脱离了绝对贫困线,他们的衣、食有了一定的保证,但他们依然很脆弱,面对本人及家庭成员的疾病、失业、子女上大学、养老等问题,他们依然是束手无策,他们随时有可能因一个微小的振荡而掉进贫困型中。

  发展型——是指智力型劳动者,他们是劳动者阶层的最高层。典型的如技术工人、公司中的普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中介行业中的一般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个体工商户、中小学教师等。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以知识、技能性劳动为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收入中等,他们依然属于劳动者阶层。与贫困型、温饱型劳动者相比,他们对工作的兴趣部分来自于生活的必须(解决物质需要);部分来自于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向上层流动的追求,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对自我成就等高层次需要有一定的追求。在发达地区,如广州,他们的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在内地,在2万元左右。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为稳定,有初步的失业、疾病和养老保障,他们已拥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社会网络关系等稀缺资源,他们在社会上已有了一定的声望。之所以说他们是发展型,是说他们通过阶层流动、身份转换,有可能上升到中产阶级甚至更高。

  目前,在短时期内培育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是不现实的,中产阶级的形成,第一要有较长的产业化阶段,在产业化阶段才能形成有规模的中产阶级;第二,由高等教育和科技进步造就大量不直接操作生产劳动的新职业和从业人员。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约50%④(李培林 2004),农村人口将近10亿⑤(孙立平 2004),在城市的从业人员中,绝大部分是普通的产业工人、普通的公司办事员、商业、服务行业的普通营业员、服务员,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属于劳动者阶层中的温饱型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在短时期内造就一大批中产阶级成员是不可能的,较为现实和有希望的是,造就一大批智力型劳动者,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中产阶级的预备队,是准中产阶级。通过造就庞大的智力型劳动者阶层,改变社会结构,使政治、经济、文化趋于稳定的发展。

  三、阶层冲突与妥协

  各个阶层,因其对社会稀缺资源的占有和控制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对社会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这种对社会期望的不同,是对国家政策、决策的要求不同,尤其表现在对经济资源的分配上。稀缺的经济资源如何配置?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国家管理人手中,他们向哪个阶层倾斜?如何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在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均被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是建设者,似乎没有区别,只是分工职业的不同,然而实际上,各阶层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的不同是明显的,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绝对的社会阶层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这种空想在今天被认为是有害无益的。但是,也绝不能在所谓机会均等的平等下,漠视、忽略各阶层社会地位、生活状况的巨大差异,绝不能认为这是“合理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任其自然。尤其对劳动者阶层中的贫困型和温饱型,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有可能随时因意外原因而崩溃。由于他们生活在绝对贫困线,实际上他们本人及家庭成员的“机会平等”也被剥夺了。如贫困山区的农民,无法供他的子女象大城市中的学生一样上好的小学、初中、高中,更无法上好的大学,他们子女的机会平等也就被剥夺了。这实际上是一个恶性循环,本来他的子女有可能通过受高等教育而进入智力型劳动者阶层。

  对个人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对于人的需要的不同层次的研究,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raham Maslow)的“需要层系理论”⑥(Frank Goble 1987)。这个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5个层次,依次上升。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成就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就是对生存的需求。人们需要食物、水、住所、衣服、性交、睡眠和空气等,除空气可免费吸取外,其余都要从社会中通过一定的交换方式才能获得。该理论认为,一个缺少食物、自尊和爱的人会首先要求食物,只要这一需求还未得到满足,他就会无视或把所有的需求都推到后面去,他只对食物发生感情,而且感觉到的是食物、只需要食物。人一旦生理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就会产生对安全的需要,已拥有食物和住所的人开始关心他将来的食物和住所。对于劳动者阶层来说,他关心的是明天是否会失业,劳动中是否安全,生病后的医疗费支出,退休后的生活费来源等。这种对安全的需要,对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对劳动者阶层来说,这个问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对中产阶级、资本家阶层、国家管理人阶层来说,他们已不存在这种包括生理、安全需要的低层次需求,他们关心的是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如果社会上层、尤其是国家管理人阶层“遗忘”了在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人尚未解决安全需要甚至是生理需要,严重的社会阶层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历史上的饥民造反,当今世界贫穷国家的动荡不安,这里面固然有种族、政治等因素,但贫穷、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是参加人数众多的重要原因。

  社会要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对大面积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理性的社会应当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理、安全需要,尽可能的使他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培养高层次需要,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是文明和谐社会的标志和象征。事实上,收入的差距是在所难免的,是社会经济增长的表现,问题是如何在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促进收入平等。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初始收入分配的差距都是很大的,但是国家通过各种财政税收和福利保障政策,可以大大缩小初始收入分配的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例如英国1994—1995年,最上层20%家庭的平均初始年收入是40330英镑/年,与最下层20%家庭年收入2024英镑/年相比,二者收入差距是19.9倍;在考虑货币福利、实物福利和税收后,最终收入分别变为28640英镑/年和7720英镑/年,二者相比为3.7倍⑦(李培林 2004)。所以说,初始收入差距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收入差距丧失了调节能力。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大大缩小了收入的二极分化,缓解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英国的税收和福利政策,使最低收入者的最终年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是初始年收入的3.8倍;最高收入者的最终年收入与初始收入相比,则下降了约29%。可见,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和可以被社会所接受的方法。毫无疑问,对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而言,面对庞大的劳动者阶层,尤其是贫困型、温饱型的劳动者,他们的生理、安全需要,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国家的税收、尤其是福利政策来解决,而不是以所谓“机会均等”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事实上,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尤其是中年人,因客观条件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已不大可能转换职业角色向上流动。

  如果说以封建专制为社会主要控制力量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以资本的所有和控制而形成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当今社会则进入多元化时代,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即控制社会的政治力量、经济成份、文化意识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和发展。经济资本的多元化,生产资料、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共同发生作用,导致既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能由资本家阶级单方面来决定国家的政策方针,国家管理人,不可能也不应当只是资本家阶级在政府中的代言人。中产阶级的崛起,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对公平与正义理性的树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阶层划分的多元化,对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能回避的社会问题。在现阶段,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和冲突,是一种可调和的矛盾,各阶层都是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阶层之间的相互妥协是必须的,也是可能、可行的。可以这么说,阶层间的妥协是民主的象征,是解决阶层间冲突的重要政治手段和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那种阶层之间排他性、消灭性的对稀缺资源的争夺,是危险的和非理性的,非暴力、合法的对稀缺资源的竞争,将会长期存在,在这种竞争中,国家管理人作为调控人与参与人,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每个阶层都需要自己的代言人,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制定中代表本阶层的利益发表意见。这种利益表达的协商、妥协机制,可以较好的、合理、合法的保护各阶层的利益,避免阶层间大规模的激烈冲突,因为冲突造成的社会动荡对每个阶层都不是什么好事。同时,职业的上升流动被认为是社会的政治“安全阀”。职业地位的上升流动,可以直接改变、改善劳动者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加其安全感和满足感。上升流动渠道的畅通,使人们树立一种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和学习,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去经营,就可以成功的信念。当这种良性竞争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就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而职业地位的上升流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我国目前,通过教育,造就一大批智力型劳动者,从根本上改变劳动者阶层的状况,并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建立畅通的意志表达渠道,形成阶层间的对话、抗争与妥协;改善劳动者阶层中贫困、温饱型成员的生存条件,是实现社会公正、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象征。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十大阶层》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

  2.3.4.5.7.李培林 李强 孙立平等著: 《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第7、55、102、345、99页

  6. 美国 弗兰克•戈布尔(Frank Goble)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陈红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4-57页)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成长与目前情势——来自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