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措施(2)
2016-03-08 01:07
导读:(2)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主要危害
(2)双穴吸虫病。病鱼在水面作跳跃式游泳、挣扎,继而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头部充血,在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鱼体出现严重弯曲等。主要危害鲢、鳙鱼种,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流行于5~8月,8月之后是白内瘴症状。
(3)九江头槽绦虫病。病鱼体重减轻,体表黑色素增加,离群独游,并有恶性贫血,严重时前肠第一盘曲胀大呈胃囊状,直径增加3倍,肠皱壁萎缩,表现慢性炎症,肠被虫体堵塞。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对越冬草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可达90%以上。
(4)中华鱼蚤病。我国危害较大的有大中华鱼蚤病和鲢中华鱼蚤病。轻度感染无明显病症,严重时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引起鱼焦燥不安。鱼蚤在摄食时分泌酶溶解寄主组织,进行肠外消化,能引起鱼鳃丝表皮破坏,末端弯曲、变形、贫血,血色素降低及白细胞组成改变等,病鱼整天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翘,俗称“翘尾巴”病,鱼体因消瘦死亡。每年4~11月均有发生,流行于5~9月,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草鱼。
(5)鱼怪病。一般成对地寄生在鱼的胸鳍基部附近围心腔后的体腔内,有一孔与外界相通。鱼怪病严重影响鱼的性腺发育,1只鱼怪幼虫能使鱼苗失去平衡,数分钟死亡,3~4只鱼怪幼虫能引起鱼种不安。感染率高的水域,在岸边能看到成片被鱼怪幼虫寄生而死亡的鱼苗、鱼种。此病多见于湖泊和水库。
3鱼类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3.1预防措施
(1)在渔池设计和建造上应尽量做到符合防病要求。每个池塘应有独立的进排水口,水源充足、清洁,避免从进水口处引入病原寄生虫。
(2)建立检疫制度。鱼种、鱼苗引进或引出时要进行认真检疫,确认无病和无病原后再放养,以防地区性寄生虫病扩散传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在鱼苗、鱼种放养前必须坚持彻底清塘,用药物消灭池中病原生物。
(4)在鱼种放养、分塘、转塘放养前应对鱼体进行药物浸洗消毒、杀虫,切断传播途径。
(5)开展药物预防。病原体往往粘附在饲料中进入池塘。因此,对食物场要进行定期消毒,对投喂的饲料,特别是青草等饲料要进行消毒、杀虫。在鱼病易发季节,要定期用药物全池消毒、定期投喂药饵,控制病原滋生,以达到防病效果。
(6)提高鱼体自身抵抗力。在越冬期间要选用较好的配合饲料投喂。在开春投喂时要注意添加一部分营养及免疫调节剂等,尽快恢复鱼类因越冬而消耗的体质,并通过拉网锻炼,提高免疫力;在活鱼装运时,要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减少病原生物侵入机会。
3.2综合治疗措施
(1)化学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主要有硫酸铜、硫酸亚铁、碘、高锰酸钾、敌百虫和硫双二氯酚等。推荐使用的药物有优马林和鱼虫杀星。优马林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