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扶贫模式的作用与趋势的思考(2)
2016-04-21 01:02
导读:但实施整村推进的项目零散,形不成规模,对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增收推动不大,后劲乏力。 2.捐赠项目落实难度大。对口帮扶和整村推进模式下项目实施
但实施整村推进的项目零散,形不成规模,对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增收推动不大,后劲乏力。
2.捐赠项目落实难度大。对口帮扶和整村推进模式下项目实施最大的困难主要是资金不能足额到位,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如德宏州2008年财政自给率仅为24.2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54个百分点 [2] 。财政入不敷出,财政支援经济建设、调控经济运行的力度明显不足,难于拼配相应的配套资金,项目管理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由于申报项目时间仓促,缺乏调查研究,深度不够,相关数据掌握不详,没有充分考虑到群众自筹困难及建材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致使有的项目难以实施;项目的后续管理滞后,部分扶持村出现短期绩效现象,实施成果难以巩固。
3.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对口帮扶模式下,资金主要用于公路、教育等社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上,项目选择的局限性大,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项目特别是增收项目少;由于是上级决策,主要采取村民小组和村干部上门征求意见的形式,群众多数“不知道做什么”(没有信息),“不知道怎么做”(没有技术),“做了以后不知道怎么办”(没有拓展市场渠道的能力),民主参与程度低,管理比较粗放,村民对项目的总体满意度不高;部分群众未真正发动起来,对扶贫的政策不甚了解,投工投劳不落实等,缺乏工作主动性和参与性。
4.缺乏传递信息和分享经验的平台。现实中,参与对口帮扶的机构缺乏及时、准确和低成本传递信息和交流经验的渠道,在扶贫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很难快速、有效地传播出去,创新和经验的作用受到限制。
四、帮扶德昂族发展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坚定搞好帮扶与合作的信心。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发展中需要外部帮助什么,上海可以帮助什么,使有限的帮扶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帮扶项目要适合德昂族村寨的实际情况和德昂族群众的意愿,如种植茶叶项目比较适合德昂族的生产管理能力;套种需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种植技术要求低的品种;澳洲坚果等管理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必须与技术部门签订
技术合同。要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村民,让他们不断掌握技术,成为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2.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项目的可持续性。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进程中,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现代的扶贫项目管理方法,在扶贫管理中全面推行参与式村级规划,努力提高扶贫项目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提高项目受益人尤其是妇女等弱势群体对项目决策和实施管理的参与度,建立健全扶贫项目的后续管理机制。在扶贫项目设计之初,应考虑项目活动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考虑项目受益人对项目活动的后续管理能力,包括一是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制度化,各级管理组织要制定相关
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二是明确项目的产权问题,建立谁投资,谁受益。例如,项目后续管理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从何而来?能否设立专项资金对已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自然村进行“拾遗补阙”式的继续扶持,巩固好“整村推进”成果,确保上海对口帮扶项目充分发挥效益。
3.建立传递信息和分享经验的平台。按照《上海—云南对口帮扶与全面合作“十一五”计划纲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