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植物油脂的主要提取工艺及其最新发展(2)
2016-07-09 01:08
导读:2.2 水酶法 水酶法提油是一种较新的油脂与蛋白质分离的方法,它将酶制剂应用于油脂分离,通过对油料细胞壁的机械破碎作用和酶的降解作用提高油脂的
2.2 水酶法
水酶法提油是一种较新的油脂与蛋白质分离的方法,它将酶制剂应用于油脂分离,通过对油料细胞壁的机械破碎作用和酶的降解作用提高油脂的提取率,与传统提油工艺相比水酶法提油工艺具有处理条件温和,工艺简单、能耗低、并且能同时得到优质的植物油脂和纯度高、再利用性强的蛋白质等优点。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早,1983年Fullbrook等人用蛋白水解酶和对细胞壁有降解作用的酶从西瓜籽、大豆和菜籽中制取油脂和蛋白质,大豆油回收率可达90%,菜籽油为70%~72%;1986年McGlone等人用聚半乳糖醛酸酶、a-淀粉酶和蛋白酶提取椰子油,油脂收率为74%~80%;1988年Sosulski对Canola油料进行酶解预处理后再进行己烷浸出,可明显缩短浸出时间,提高浸出效率;1993年Sosulski等人对Canola油料先进行酶处理后再进行压榨,未经酶处理的Canola压榨出油率仅为72%,经过酶处理后可达90%~93%;1996年CheMan等人用纤维素酶、a-淀粉酶、聚半乳糖醛酸酶和蛋白酶对椰子进行水酶法提油,油脂收率为73.8%。国内王瑛瑶、王璋等进行了水酶法提取花生蛋白质和花生油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水酶法应用于同时进行油脂和蛋白质的分离作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尝试。
2.3 反胶束萃取技术
一般将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时会形成聚集体,这种聚集体属于正常胶团;若将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中并使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便会形成与上述相反的聚集体,即反胶束,因此反胶束就是指分散于连续有机溶剂介质中的包含有水分子内核的表面活性剂的纳米尺寸的聚集体,也称逆胶束或反胶团。在反胶束中,表面活性剂的非极性尾在外,与非极性的有机溶剂接触,而极性头在内形成一个极性核。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该极性核具有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如蛋白质、酶、盐、水等分子。如果极性核溶解了水之后就形成了“水池”,此时反胶束也称为溶胀的反胶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用反胶束系统萃取分离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质的基本工艺过程为,将含油脂和蛋白质的原料溶于反胶束体系,蛋白质增溶于反胶束极性水池内,同时油脂萃取入有机溶剂中,这一步称为前萃,然后用水相,通过调节离子强度等,使蛋白质转入水相,离心分离,实现反萃。这样将传统工艺的提油得粕再脱溶的复杂冗长流程,改进为直接用反胶束系统分离油脂和蛋白质,工艺过程大为缩短,能耗大为降低。反胶束分离过程中,蛋白质由于受周围水层和极性头的保护,蛋白质不会与有机溶剂接触,从而不会失活。避免了传统方法中蛋白质容易变性的缺点。国内的对这方面也作了一些研究:程世贤等人用反胶团提取大豆中的蛋白质和豆油,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的萃取率最高达96.9%,豆油的萃取率为90.5%;陈复生、赵俊庭等人用反胶束体系进行了萃取花生蛋白和花生油的研究,得出了用反胶束体系同时萃取植物油脂和植物蛋白是可行的结沦,并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陈复生等人对经反胶束萃取法得到的豆油脂肪酸成分与常用的溶剂萃取法进行了比较。这些研究为反胶束法用于分离植物油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4 超临界CO2萃取法
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是利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