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豆常见病害的防治研究(2)
2016-07-24 01:08
导读:防治方法 药剂拌种:用50%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或用菌克毒克(2%宁南霉素水剂)按种子量的1%拌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
防治方法
药剂拌种:用50%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或用菌克毒克(2%宁南霉素水剂)按种子量的1%拌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还可用 “大豆微复药肥”拌种包装苗期喷施植物复合营养液;用火龙敌在大豆苗期叶面喷施可生根壮苗,间隔7~10天连喷2~3次。40%多菌灵+50%福美双,可使病指下降20%以上,还可用含有杀菌剂的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用种子重量的1.5%剂量拌种。
农业技术措施: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减少菌量;适期播种(适时晚播)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并要早中耕,深中耕,以起到防寒增温,增强大豆生长势,提高抗病力的作用;改善田间土壤通气条件,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精耕细作,创造疏松平整的耕层,避免田间积水,采取垄作法,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大豆根系生长,提高免疫力;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进行叶面喷肥,适时进行中耕培土,以利于侧生根形成。
3 大豆菌核病
3.1 为害症状
为害植株的地上部,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病斑水渍状,不规则形,浅褐色或近白色,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病部以上往往枯死,也可造成茎秆折断,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其上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占其空间。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腐烂,有时有絮状菌丝。
3.2 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消灭初侵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
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年以上即有明显效果。
病田收获后应深翻,将表土层的菌核翻入土中;及时清除或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大豆封垅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盘。注意排淤治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汰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菌核萌发出土后至子囊盘形成盛期,于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每亩约30克~60克,加水40公斤~50公斤喷雾。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克,加水50公斤也有良好效果,但在发病后喷洒植株表面效果较差。
4 大豆灰斑病
4.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