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农业发展体系(2)
2017-08-08 01:51
导读:突破传统的部门所有制,改变信息封闭和条块分割的状况,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及农民、农业科技人员间的共享。 建立领导和协调机构,着重
突破传统的部门所有制,改变信息封闭和条块分割的状况,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及农民、农业科技人员间的共享。
建立领导和协调机构,着重规划和安排一些当前急需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把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纳入到农村社会综合服务体系中,当作农村与农业公用事业来对待,力争使农业企业和农民都能利用这项资源。
3.1.2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整合资源。政府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事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发布窗口。目前,我国农民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还不是互联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等传统媒体和通讯工具还是主流。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通讯工具的作用,使之与网络之间有机结合和搭配,强化信息发布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及其技术力量,将信息体系建设与基层农经站、农技服务站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农技推广体系的资产和人力资源,节约信息体系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还能促使传统农技站推广体系转变职能,更新力量,焕发新的活力,实现信息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紧密结合。
3.1.3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与组织农民上网。各地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探索适宜的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上网,这是基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事实证明,建立乡镇、村信息站,利用信息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
养殖大户、工商户和农村经纪人带动农民上网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3.2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息不灵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条件对信息传递的约束,落后的交通设施和通信条件使农民获得的信息也相当滞后,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努力吸引民间及外资参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农村的交通、通信条件,尽快缩小城乡环境差异,消除城乡数字鸿沟。鼓励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中介组织按商业原则,在自己的优势领域通过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为涉农企业提供商业服务。同时,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使之形成合力,全方位为农业服务。政府的网站或信息站也可以实行部分的市场化管理、商业化运作,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3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加大科教兴农力度
3.3.1在大专院校设置信息化专业,选择重点单位设置硕士、博士学位点,同时吸引国外信息科技人才回国工作。
3.3.2 深入到乡镇,举办农业信息技术
培训班,培训各种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争取做到每个乡镇配备几名专职信息员,每个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信息员。
3.3.3 保证相关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