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生态的形成与影响因素(2)
2017-08-08 04:50
导读:科技对人的物化一方面表现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导致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马克思指出:“手工制造业的分工,使一个完全的人终生为一个部分操作所吞并
科技对人的物化一方面表现为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导致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庸。马克思指出:“手工制造业的分工,使一个完全的人终生为一个部分操作所吞并”。手工制造业的分工又生产出机器大工业,机器大工业使劳动者大脑僵化、退化,人本身具有的巨大的潜在的想象力、判断力、分析力、观察力、思考力等,都受到了严重的压抑,而无法发挥、施展和挖掘,劳动者的劳动变成了单调乏味的、令人厌恶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产生了美,但是给劳动者产生了畸形,劳动者用机器来代替自己,但这样就使一部分劳动者倒退到野蛮的劳动上去,并且使另一部分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精神(智慧),然而替劳动者生产了无知、痴癫”,“劳动对劳动者是外在的,即不属于他的本质,因之,他在他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反而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反而感到不幸,并不展开自由的肉体和精神的劲力,反而使他的肉体受到苦刑,并使他的精神陷于荒废”。另一方面,人的物化表现为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不断急剧变化,催促着每一个人毫不懈怠地努力跟上发展的步伐,从而破坏了工作和休闲的平衡关系,人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压抑感和匆忙感,并导致了不良的生活态度:贪多求快。马尔库塞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所面临的危机,即人一旦被物质产品所奴化,将失去生活的自由,各种欲望和需求都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完美和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压抑的生活状态,无从谈及对自由的追求。“支配物质产品的从来都不是人类全部劳动和智力的全部工作,一个人若将其最高目标和幸福都倾注到这些产品中,必定会使自己成为人和物的奴隶,出卖了自己的自由。” (二)价值观的偏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出现了拜金主义的盛行和道德滑坡、人性的扭曲等现象。美国人大卫·格里芬曾把科学导致的精神失落称之为“祛魅”(disenchantment)现象,他说:“这种祛魅的观点意味着,……宇宙间的目的、价值、理想和可能性都不重要,也没有什么自由、创造性、暂时性或神性。不存在规范甚至真理,一切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主要根源于科技社会中失去了价值导引的“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现代科学技术的无处不在、无坚不摧和产品的无奇不有、无所不能,容易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物”的因素,留意于科技的神奇、信息的便捷、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安逸,而忽略了“人”的方面,忽略了美德的修养、理性的崇高、个性的丰满和精神的健康。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物质条件对人主体性的制约使人们过分推崇物质力量。“人们怎样生存他们就是什么样的存在,人们在什么样的物质生存方式中生存他们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尚未达到普遍富足的程度。尽管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但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多数人依然需要为解决吃、喝、穿、住等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奋斗,许多人甚至远未脱离贫困。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