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问题(2)
2017-08-11 01:10
导读: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的现状 纵观当代经济发达国家 ,如美国、日本、德国等 ,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 ,不在于劳动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低的现状
纵观当代经济发达国家 ,如美国、日本、德国等 ,其发展的关键不在于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 ,不在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或资本存量的增加 ,而在于对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在我国,人力资本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再生性要素,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其地位是不同的。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人力资本的地位从属于物质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层面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因此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有效投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提高其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基本技能 ,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然而据调查 ,中西部省区有约占1/4的科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目前西部地区就有344万专业技术人才处于闲置状态,相当于全国 3年的大学生培养量。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讲,有一定的投资就应该有一定的收益。即投资与收益应该总是成正向关系,一定量的投资通过乘数效应,会产生几倍于投资成本的收益。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却不一定存在这种关系。明显的投资主体和收益主体错位:凝聚在人才中的人力资本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大量财力投入,在现实生活中,国家或国有部门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之一,其权益得不到保障,非投资主体“搭便车”现象普遍,影响了人力资本投入机制的良性循环。中西部人才流失普遍,国家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自身向教育的投入以人力资本形式经由人才流动转移到沿海地区和非国有部门,扩大了地区差距。据有关资料却显示,西部大省四川现有科技人员150万人,居全国第一;陕西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47万人,各类科研机构107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1.5万人,并拥有普通高校 40所,10所军事院校,不论是每万人拥有在校本科生和
研究生的比例,还是高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都在全国居于前列,在西部地区居于首位;西安、成都、兰州三城市的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上海。换句话说中西部付出了一定的人力资本投资,其中绝大部分是以正规教育的方式对人进行投资。但由于各种原因,阻碍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导致这种人力资本的各种投资所得收益率不高。再加上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强大吸引下,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普遍存在着“孔雀东南飞”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年纪轻、职称和学历高并且有很强竞争力的科技人员占很高比例,据深圳市提供的数字,仅贵州省在该市就有15万人,相当数量的人属于中高级人才;
兰州大学是甘肃省的最高学府,但这些年,学校每年都有20~30名博士生和副教授被挖走,而每年留校和引进的人才则屈指可数,造成此地投资,彼地收益。最终结果是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