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作用的反思(2)
2017-08-14 06:38
导读:(二)制度外筹资为主的资金筹措制度加重了农民负担 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制度外供给体制,是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二)制度外筹资为主的资金筹措制度加重了农民负担
我国现行的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的制度外供给体制,是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演变而来的。当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刚刚起步、资本原始积累的匮乏时期,农村公共社区内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主要由公社内部解决。由于政社高度合一,公社具有很强的统摄农村
政治、财政的权力,再加上当时国家还很困难,为了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农村就出工出劳,自己想办法满足自己低层次的需要,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经费就不进入国家公共收支系统,具有很强的制度外供给特征。即便这样,也能够基本满足公社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基本需要,因为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很低,整个公社就是一个大家庭,不存在私人生产,也不存在私人产品要依赖于公共产品才能生产。从人民公社解体后,乡(镇)政府便取代人民公社成为农村基层政权,并承担起本辖区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但是,新的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筹措制度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更,仍然沿袭了人民公社时期的供给体制,随着公共产品种类的增多、范围的扩大,公共支出的不断增加,乡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费用远远不能由乡镇的财政收入完全承担,特别是在西部贫困的农村,乡镇财政不可能筹集到足够的公共资源。为了确保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运转,乡级政府就不得不强行向农民摊派各种费用和劳动,所以农民以制度外的方式承担着绝大部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这是农民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管理、监督体制的缺失导致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效率的损失
在现有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下,农民由于被排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管理、监督体制之外,没有把农村公共产品最大的受益群体——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结果无法形成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监督和管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预算的不完整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农村公共资源的使用过程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难以对农村公共产品资金的筹措、管理、使用进行规范的监督。无论是国家的支农资金,还是地方政府制度内与制度外公共支出资金,都没有实行专门统一的管理,并且经常挪作他用,造成公共资源的管理混乱。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中间环节太多,公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