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 广场的失落
近两年来对广场的讨论成为城市设计讨论的一个热点,主要是对近年来广场的城市化妆功能的讨论和反思。在笔者看来,目前国内广场建设热潮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的丧失,因此,广场设计的首要任务是重归人性与公民性,也就是要召回广场的原本含义。
当然,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的丧失并非从今天才开始,也绝不是从中国开始。从15世纪中叶开始,罗马教皇尼古拉五世(Nikolaus V)就开始了将一个平民的墟市改造成神圣的城市的计划,这一改造计划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历经100多年的时间。在这一广场的神圣化和纪念化过程中,艺术家成为教皇们实现宏伟目标的工具,他们被邀请设计广场和广场上的建筑,艺术的完美和宏伟壮丽成为第一、甚至唯一标准,其中景典型的代表是圣彼得广场。超人尺度的巨形围廊、为展示圣彼得教堂的极度宏伟而设的宽广的空间和轴线,使每一个来到广场的人都被压迫和缩小到量卑微的位置,广场上的喷泉和雕塑仅作为纪念碑和观赏的对象,没有树荫、没有座椅。在这里,人性和公民性被彻底扼杀。
17世纪下半叶,巴洛克这一有效的压制人性和公民性的手段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用于凡尔赛宫及巴黎城市的设计,后来又在1791年经法国建筑师朗方传到了美国,继而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中出尽了风头。J·B·杰克逊因此感叹由于艺术主导设计的流行,美国广场中曾经存在于乡土民间小镇公共场地上及乡村教堂广场上的公民性和人性的丧失。好在美国一向以对人性和公民性的尊重作为城市硅设的价值取向,因而“城
市美化运动”在美国本土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被广大专业人士和民众所唾弃。然而,几乎就在同时,违背人性与公民性的城市广场和公共空间设计却在欧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大行其道,在20世纪30年代又被欧洲新一代的独裁者所借用。后来的伊拉克萨达姆之流也无不效仿其道。
很显然,人性与公民性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和政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反映。作为一个走向世界、开放民主的中国新社会,政府部门理所当然应将人性与公民性还给城市公共场所。
三 重归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都江堰广场案例
都江堰广场位于四川省成都都江堰市(原灌县)。城市因有20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该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踌的世界级文化遗产。广场所在地位于城市中心,占地11 hm2,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三条灌渠穿流城区,同时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由此场地被分为四块。原为大量危旧平房,1998年市政府在旧城改造时,拆出广场用地,旨在亮出灌渠和鱼嘴。1999年初开始在全国进行广场设计方案竞赛,最终本方案获得第一名并中标。此后经过长达四年时间的设计和施工,终于在2002年12月全部完工。本项目从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变迁、历史、场所的现状以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