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下篇 后羿射日
西王村类型分布在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可能是夏后启从大地湾东进之后创造的。《左传.襄公四年》说:“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林庚《天问论笺》疑后羿即后益,那么“因夏民以代夏政”是指益在夏后氏的地区夺取了政权。晋南襄汾陶寺遗址(约当公元前2500年~2000年)正在前一阶段西王村类型区域之内,器物特征却颇似龙山文化遗存,很可能就是“穷石”之所在。
《史记.夏本纪》述:“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传说皋陶辅助帝舜主管过司法。皋是泽边洼地的意思,大概皋陶在泽边做过陶工。帝舜年青时“陶河滨”,或许在那里结交了皋陶,后来皋陶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反映了皋陶的后代生活的区域,英、六、许很可能与尉迟寺类型分布的地区相重叠。估计益就是伏羲族尉迟寺类型居民的后裔,所以有传说讲益是皋陶的儿子。
《山海经.海内经》言:“少暤(昊)生般(殷),般(殷)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域)。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即帝舜,在这段话里,帝俊是一个天帝的形象,后羿原本和他在一起。帝舜赐给后羿红弓白箭,命他扶佑下界的人民。后羿这才离开天庭,因为他怜恤人间的多灾多难。羿、殷一声之转,可见殷商之殷源于后羿其人。《天问》说“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夷字从大从弓,与《海内经》后羿形象正相合。
襄汾在《禹贡》九州之首的冀州,《帝舜、<禹贡>与玄女》一文已论证《禹贡》为帝舜所作,冀字从北异声,原与羿字的读音一样,后羿既建都于冀州,扩大了当年帝舜的事业,于是就叫他冀-羿,以彰显他的功绩。《天问》中叙商族历史时说“该秉季德”、“恒秉季德”,看起来季是商族的英雄祖先。季、冀同音,应是从羿转化而来。冀州之冀又音转为挚(试联想伎字,从人支声),《汉书.律历志下》讲帝喾的时候说:“……帝喾……天下号曰高辛氏。帝挚继之……”,帝喾也是帝舜,能继之者当然是后羿了。《逸周书.尝麦》云:“……黄帝……乃命少昊請(靖)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质、挚同音,说的也是后羿,而靖、冀亦为一声之转。《史记.殷本纪》讲汤的先世:“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振、正音近,而正、质意通,故振指的也是后羿。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说“《系本》作核”,其实振并非核(或称亥,亦即该),而是后羿。
既然后羿出于契,而契字的意思是用刀刻,这就使人回想起陵阳河、尉迟寺等地大口尊上的刻符来。那么契必定是指公元前3000年前后伏羲族的领袖了,很可能就居住在尉迟寺那里。契字又有契合之意,那是因为伏羲族想通过刻符来契合上天。所以,融、启、契这三位领袖的命名都不是偶然的,表明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三个主要的族群都有沟通上帝的强烈愿望,领袖们都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各族领袖与上帝交通的方式来看,在那个时候,伏羲族文明程度最高,神农族次之,而戎族最野蛮。此外,各族心目中的上帝各不相同,伏羲族是帝舜,戎族恐怕是禹,而神农族大概是高阳。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一段王亥的故事,脱误甚多,兹订正于此:“有困(因,殷字之讹)民国。有人曰王亥,托于有易,河伯(畔)僕(牧)牛。有易<欲>杀王亥,取僕、牛<于>河,<王亥>潜出。为国,名曰摇(殷)民。帝舜生戲(扈),戲(扈)生摇(殷)民。”王亥曾托身于有易氏,帮有易氏在河边放牛,也就是《天问》中发问的“胡终弊(疲惫)于有扈(易),牧夫牛羊”之事。王亥暗中离开有易,因为潜行才逃得了性命,所以又叫他微,亥、微是一人。微以羿(殷)为旗帜团结伏羲族(即有扈氏,昊、扈可通)建国,是为殷族之始。故微是汤的近祖,不可能是后羿的儿子,《史记》里的叙次有误,疑原文为“冥卒,子微立。”
《左传.哀公元年》里伍子胥引用掌故劝诫夫差:“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逃奔有虞……妻之以二姚……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此段少康和微的故事何其相似,我怀疑《山海经》中一部分语焉不详的情节保存在这里了。杼即予,《史记》记为少康之子,这里似乎是个女间谍;无独有偶,缗恐怕也是微的父亲冥的讹变。“妻之以二姚”似乎暗示有易氏将两个女儿许配给了微。
在《天问》里,有易又作有狄;相传帝喾之妃简狄出于有娀氏,当即有易氏之讹,所以有易氏是有扈氏的姻亲氏族,微到母亲的氏族去避过难。“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易),牧夫牛羊?”这两句话看来是说亥牢记祖先后羿的懿德,对父亲冥好生服侍,为什么落得个躲到舅家去疲惫不堪放牧牛羊?“干协(戚)时舞,何以怀之?平胁曼肤,何以肥之?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意译如下:战云密布,不得安生,牛羊怎样怀上犊子?牛羊体格瘦弱,肌肉松弛,怎样把它们喂养肥壮?有扈氏牧牛的小子呵,你是怎么在患难中幸运逢上了心爱的姑娘?若不是事先潜出,不在床上,让刺客扑空,你早已命丧他乡!亥不知为何得罪了岳父,岳父派人暗杀他,他只得提前找机会带着妻子财产逃走了。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仆)、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昏微遵迹,有狄(易)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恒应是微的弟弟,负子也应是他的儿子。意译:若说恒也不忘祖先后羿的懿德,为什么贪图哥哥的仆婢、牛羊?为何恒跑来千方百计分这上天的恩赐,微却厚待他,使他不空着手回来?晚年微沿着旧路兴兵,有易氏惊恐不安,为何就在这当口众鸟集于酸枣丛上,那不肖之子趁留守之机恣意寻欢?红了眼觊觎已久的弟弟也违反了伦常,进而一不做,二不休,谋害了哥哥微?为什么恒诡计多端,夺了哥哥的位子,却见他一代代后嗣绵长?(恒字取义于长久。)
又疑冥是帝舜之父瞽叟的原型(冥、瞽意思相近),恒是舜弟象的原型。冥在恒的撺掇下将亥赶出家门。亥在外有了财产、妻室,回来以后,恒又使诡计害他。亥的两位妻子本不知其名,在舜的故事里却变成了尧的女儿娥皇、女英,这多半是由女娲(娥)一名分化来的。唯掘井活埋一事可能是真的,帝舜如果反抗拔齿、扁头等陋俗,必定会遭到敌视和迫害,但他的父亲不一定那样狠心肠。
上面引过的《左传.襄公四年》把后羿扯进编造的少康故事中来,书中数落后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用寒浞……以为己相。浞……愚弄其民,而虞(欺哄)羿于田(打猎)……杀而亨(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此处冥变成了有夏之臣靡,出奔者也是他。
《史记.夏本纪》载夏后氏世系:“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之前三康中,太康、中康都是昏君,一个失国,一个听任臣子湎淫,那么康字应为贬义词。康为糠之本字,这里是粃穅的意思,故少康中兴一事当属虚构。启、予远隔千年,其间不可能只有四位君主,故三康当为三个恶浊时代之代名词,三康之名估计是商代为了编排夏族而取的。
孔安国说太康“盘于游田,不恤人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大概是真的。把太康的作为挪到驱逐他的后羿身上,就有了后羿“不修民事”的断语。孔安国解释《五子之歌》:“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这竟成了《天问》中“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射杀河伯,抢走河伯之妻洛姬)神话的素材。按古人命名习惯,帝相之名不会是随便起的,自必有其特殊含义,和《左传》对照起来便恍然大悟了,原来帝相乃是中康之相,寒浞和浇竟变成了掌管历法的羲、和。浞之与浇,不正是湎淫的意思吗?而《天问》“惟浇在户,何求于嫂”可能是袭用了恒“眩弟并淫”之事。《天问》“冯珧利决,封豨是射”演变成了“生浇及豷(豨)”、“后杼灭豷于戈”,用以证实少康功业远胜后杼,完成少康中兴的虚构。《天问》“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成了“杀而亨(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情节的来由。《天问》“浞娶纯狐,眩妻爰谋”原先可能是说浞和纯狐夫妻俩设计害死了中康,而后变成了害死的是后羿,“何弈之射革而交吞揆之”,再变成“杀而亨(烹)之”、“浞因羿室”。在流传中纯狐又成了后羿的妻子姮娥,和不死药“不能固臧(藏)”联系起来,成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此外,“往征”寒浞的胤国之君变成了有鬲、有仍,《天问》中少康欢会、逐犬的故事(“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数句)被完全略掉了,等等。
以上考证是为了澄清有关后羿的史实,也把汤的近祖微(亥)的事迹作了钩陈。自承夏人之后的周人伪造、串混、删改了许多史迹,现在必须一一予以纠正。三康之事只有太康失国或许是后羿造成的,但这正是后羿的功业之一。《山海经.海外南经》叙:“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墟)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凿齿就是逼迫伏羲族拔齿的蚩尤的后代,即夏后氏。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太康失国”所指即此。但鉏、穷石、有穷之名多半是周人为了丑化后羿造出来的。
其实,后羿不完全是“因夏民以代夏政”,这不过是其功业的次要方面,他的主要功绩乃是“彃日”。《天问》问道:“羿焉彃日?乌焉解羽?”后羿怎样射下那天上的太阳?金乌怎样散开羽毛坠下云霄?前面说过,神农族自认帝高阳之苗裔,故后羿射日的神话隐喻了后羿战胜祝融的势力。也就是《史记》说的“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之事。《天问》又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黑水在川西,三危在汶川一带,以多发地震,故名。《山海经.海内南经》述“巴蛇吞象”异闻,亦指明“蛇吞象”之事在今四川。
1995~1999年,成都平原上发现、试掘了一批古城遗址,年代在距今4500~4000年左右,其中新津县宝墩村的古城时代较早,测得数据为距今4405±95年。后羿在公元前2500年~2400年间将神农族之一部分赶到了三危之地。汉扬雄《蜀王本纪》说第一位蜀王叫蚕丛,疑丛是重黎之重的讹变,《山海经.海内经》记:“西南有巴国。大暤(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釐(重黎),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乘釐即重黎。至于为什么以蚕冠其名,只要联想吴地从驩头到蚕神马头娘的演变,就可知道那是因为古代蚕桑业在两地都是重要产业的缘故。明代曹学铨《蜀中名胜记》说,汶川、灌县一带多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岩市”等地名,汶川、灌县一带正是三危之所在,则“迁三苗于三危”已可证实是神农族之被驱逐到川西地震带了。而“以变西戎”是指神农族和先来此地的戎族毗邻而居。葛维汉的文章《羌族的习俗与宗教》收录了羌人的传说,内中的Gu La即戎族(鲧),Tzu La即伏羲族(冀、挚),Jung即神农族(荆,沮水、漳水均发源于荆山)。
后羿定都于山西襄汾,王朝的中心区域在崇山周围的汾、浍河三角洲地带。在后羿的时代,以朝贡贸易为基础的天下体系已经建立,帝舜一千年以前的构想成了现实。在陶寺遗址的大、中型墓葬中,出土了来自各个族群的珍品,有伏羲族龙山文化的,有戎族陕西龙山文化的,有神农族及南岳系屈家岭文化的和扬州系良渚文化的。在一座王者墓(3015号)里,见到了成束的石镞和骨镞,单石镞就有111件,我推测这就是后羿埋葬的地方。他曾经挟着“彤弓素矰”,雄姿英发、“插羽破天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