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清朝前期观象台天文仪器的欧洲化(1)(2)

2013-09-30 02:31
导读:2.2. 戴进贤、刘松龄与玑衡抚辰仪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和纪理安等传教士的仪器都属于欧洲式的设计。到18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另一种尝试。 耶稣会士
2.2. 戴进贤、刘松龄与玑衡抚辰仪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和纪理安等传教士的仪器都属于欧洲式的设计。到18世纪中叶,又出现了另一种尝试。

耶稣会士戴进贤(Ignatius Koegler, 1680-1746),曾在英戈尔施塔特(Ingostadt)大学教授数学和东方语文。1716年8月抵澳门,翌年奉召到北京,在钦天监佐理历政。1722年初接任“治理历法”。1725年升任钦天监监正,六年后加礼部侍郎衔。1742年,他和徐懋德、明安图(?-1764)、何国宗(?-1766)等编就《历象考成续编》。耶稣会士刘松龄(Augustin de Hallerstein, 1703-1774)于1735年入京,到钦天监协助戴进贤工作,1743年升补监副。

戴进贤等“据西洋新测星度,累加测验”,发现使用已久的南怀仁星表与天的运度不符,“理宜改定”[49]。遂于1744年11月9日与同仁一起奏请增修《灵台仪象志》,被批准。此举引起乾隆帝对观象台的注意。同年11月30日,皇帝视察了观象台。看了台上的仪器后,他认为浑仪符合中国的观测传统,而西法在刻度划分方面却占优。后来,他在为《仪象考成》作的序中道出了遗憾:南怀仁的六架仪器“占候虽精,体制究未协于古。赤道一仪,又无游环以应合天度”[50]。

1744年12月20日,和硕庄亲王允禄等迎合照皇帝的意愿,奏请制造三辰公晷仪:

“三辰公晷仪制规仿玑衡,其用广大简易,为从前所未有。请制造大仪,安置观象台上,以便测量之用。”[51]

是年12月24日,皇帝批准了允禄的请求,并就造大仪作了指示:

“观象台所存旧仪、座架废铜著即为制造新仪之用。”[52]

我们认为,“用旧仪、座架废铜铸造”,恐怕不是刻意要销毁旧的中式仪器,而应当是为了减少开支①。

允禄的那段话暗示,当时已经有了尺寸较小的三辰公晷仪。据文献记载,乾隆九年(1744年)二月制作镀金铜制三辰公晷仪[53][54]。据何国宗书写的《三辰公晷仪说》记载[55],它没有地平圈,用游表而不用窥衡,借助螺旋调节水平,引入了天体仪调节北极高度的原理,因而具有欧洲仪器的结构特征。同时,它将赤道环再次分为中国简仪上的那种天常赤道圈和游旋赤道圈。我们认为,它的主要设计者是既理解中国传统仪器,又熟悉欧洲仪器技术的人。如果戴进贤与何国宗这样的中国学者合作,他们设计三辰公晷仪是不困难的。由于尺寸小,它不能作为精密观测的实用工具。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允禄等考察了南怀仁的黄道、赤道二仪,于1745年5月1日向皇帝报告了在雍和宫铸造大仪的计划:

“今应按其尺度制造,谨用五分之一拟制式样,恭呈御览,伏候圣训,再铸造仪器。……今郎中佛保现在雍和宫办理铸造之事,请就便交与佛保处,遵旨用旧仪、座架废铜铸造。如有不敷,再行配搭添补。臣等已派出内务府郎中杨作新、公议副总领叶文成、臣馆算学教习何国栋、原任钦天监五官正刘裕锡,会同监制督工。臣等不时前往查看,一切作法仍会同西洋人戴进贤、刘松龄等商酌办理。”[56]

乾隆帝对上述请求作了如下批示:

“好。照议办理。依此五分之一式样制造铜仪一座进呈。”[57]

与戴进贤、刘松龄等人商议“一切作法”这个说法表明,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他们指导了制作工作。1745年8月14日,允禄等在奏折中再次提到仪器模型,并称大型仪器为“三辰仪”:

“臣等随令郎中佛保等将五分之一铜仪一座现今敬谨制造外,其观象台添设三辰仪。”[58]

1746年春,戴进贤去世。5月6日,刘松龄继任监正,继续做编书和制造浑仪的工作。在三辰公晷仪的基础上,钦天监先制成了一架黄铜镀金的小三辰仪,子午圈的侧面镌刻着“大清乾隆丙寅年刻”。何国宗在1747年1月或2月初为此写了《三辰仪说》,多半文字与《三辰公晷仪说》相同[59]。《皇朝礼器图式》绘制了三辰仪插图[60]。《皇朝文献通考》几乎完全重复了《皇朝礼器图式》的文字说明,但把它错安在“三辰公晷仪”的名下。与三辰公晷仪不同的是,三辰仪强调了测赤道经纬度的功能,增加了窥管的过极游圈变成了中国传统的四游仪。

1754年1月27日,允禄等报告,已经铸成并安设了大仪。他们认为,此仪“若仅名三辰,于义未备”,故请求皇帝赐名。乾隆帝将它定名为“玑衡抚辰仪”。4月8日在仪器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御制玑衡抚辰仪乾隆甲子造”。它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架大型浑仪,安装在观象台的西北角。负责监造的人员有内务府的佛保、杨作新、公义、舒山、叶文成,以及钦天监的何国栋和刘裕锡。从仪器构造的中国化推断,中国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乾隆甲子造”指的是乾隆九年制造三辰公晷仪的时间,目的是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有关玑衡抚辰仪的情况被编成《玑衡抚辰仪说》两卷,列为《仪象考成》之卷首,并补上“御制”二字,于1757年刊印。此书是中国仪器史上对技术内容作文字描述最详尽的专书。其中,《制法》一节可以看作是对南怀仁《仪象图》的制造工艺部分的文字补充和诠释。玑衡抚辰仪的制造者基本上承袭了南怀仁用过的制造工艺。

据《御制玑衡抚辰仪说》的《仪制》记述,最后的成品基本上是中式的三重环结构。它既继承了三辰公晷仪的过极圈(赤极经圈)与游旋赤道圈相连的结构,又选择了三辰仪的过极游圈和窥管(四游仪),并采用中国浑仪的典型子午双环和过极双环(赤极经圈),以及欧洲式的刻度划分方法、螺旋和垂球。由于仪器被固定在北京的观象台,设计者放弃了调节北极高度的结构。因此,它本质上成了中国传统浑仪的改型设计,“即玑衡遗法”[61]。

和历代中国浑仪相比,玑衡抚辰仪结构简洁,刻度精,设计和制造时间长,装饰造型华丽。因此,有人称赞它是“清朝一代最杰作的天文仪器”[62]。然而,从仪器的技术特点和功能来审视,这种赞誉似言过其实,因为它有不容忽视的铸造缺陷[63],它的刻度没超过南怀仁的仪器。虽然它的带十字线的窥衡要比南怀仁的缝隙式照准器的瞄准精度高,但比当时欧洲仪器上带测微计的望远镜照准仪落后得多。参与制造的传教士仅遵皇帝的意愿而对欧洲的新技术视而不见;中国匠师对欧洲新仪器了解不够或者不得要领,似乎对另一个世界(欧洲)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距离感。

综上所述,制造者先以“三辰公晷仪”为基础制作了模型“三辰仪”,最后制就成品“玑衡抚辰仪”。设计思路与观象台仪器的欧洲化趋势相反,中国的铸造工艺还在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表明,清朝的仪器技术经历了一个欧洲化的过程,但并没有实现彻底的欧洲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 考 文 献



1. Jan Roegiers,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Louvain at the Time of Ferdinand Verbiest, 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 Jesuit Missionary, Scientist, Engineer and Diplomat, Edited by John W. Witek, S. J., Steyler Verlag ·Nettetal, 1994.

2. Noel Golvers, Introduction,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17.

3.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67-68, 89-91.

4.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清代篇),明文书局,1987, 169。

5. Noel Golvers, Introduction,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26,35.

6. 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1674,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8-19。

7. 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 373。

8. 曹仁虎等,皇朝文献通考,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图书集成局据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1。

9.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68.

10. [清]熙朝定案,抄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 17-19。

11. Noel Golvers, Introduction,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19.

12. Allan Chapman, Tycho Brahe in China: The Jesuit Mission to Peking and Iconography of the European Instrument-Making Process, Annals of Science, 41(1984), 417-443. 中国大学排名

13.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92.

14. [清]熙朝定案,抄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 33-34。

15. Nicole Halsberghe, Source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apters of One to Four in Ferdinad Verbiest’s XIN ZHI LINGTAI YIXIANG ZHI, Review of Culture, No.20(2nd Series), English edition, 1994.

16.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92.

17. [清]熙朝定案,抄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 60。

18. [清]熙朝定案,抄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 60。

19.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93.

20. [清]熙朝定案,抄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 51-52。

21. Yi Shitong, J. Heyndrickx, The Verbiest Celestial Globe, Ku Leuven China-Europe Institute, 1989.

22. 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1674,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4。

23.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46。

24. John H. Combridge, Tycho Brache’s Instruments in China, offprint, East Asian History of Science Library of 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25.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54.

26. Isaia Iannaccone, Syncretism between Europe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th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of Ferdinand Verbiest in the Old Beijing Observatory, 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 Jesuit Missionary, Scientist, Engineer and Diplomat, Edited by John W. Witek, S. J., Steyler Verlag ·Nettetal, 1994.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7. Noel Golers, Ferdinand Verbiest on European Astronomy in China: from the Compendia to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 Jesuit Missionary, Scientist, Engineer and Diplomat, Edited by John W. Witek, S. J., Steyler Verlag ·Nettetal, 1994.

28. Noel Golers, Ferdinand Verbiest on European Astronomy in China: from the Compendia to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 Jesuit Missionary, Scientist, Engineer and Diplomat, Edited by John W. Witek, S. J., Steyler Verlag ·Nettetal, 1994.

29.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101-102.

30.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54.

31.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98.

32. Tycho Brahe, Astronomie Instauratae Mechanicae, Noribergae, Apud L. Hvlsivm, 1602.

33. [清]熙朝定案,抄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

34.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清代篇),明文书局,1987, 177。

35. 华同旭,中国漏刻,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15。

36.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82.

37. 常福元,天文仪器志略,京华印书局,1932, 41。

38.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235。

39. Noel Golvers, The Astronomia Europaea of Ferdinand Verbiest, S. J. (Dillingen, 1687); Text, Translati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Sankt Augustin & Leuven, Steyler Verlag · Nettetal, 1993. 121-122.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40. 薮内清、吉田光邦,明清時代の科学技術史,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刊,1970, 16。

41. 韩琦,康熙朝法国耶稣会士在华的科学活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

42.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59。

43. 曹仁虎等,皇朝文献通考,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图书集成局据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3。

44. 崑冈等,钦定大清会典图,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石印本。

45. 常福元,天文仪器志略,京华印书局,1932, 33。

46. 清实录,第十册,高宗纯皇帝实录(二),卷一百二十一,中华书局,1985, 778-779。

47. 常福元,天文仪器志略,京华印书局,1932, 33。

48. 允祹等,大清会典,雍正十年重刻本, 13-14。

49.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50, 1346。

50.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44。

51.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48。

52.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48。

53. 白尚恕、李迪,从三辰公晷仪到玑衡抚辰仪,中国科技史料,第3卷(1982年),第2期。

54. 曹仁虎等,皇朝文献通考,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图书集成局据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3。

55. 白尚恕、李迪,从三辰公晷仪到玑衡抚辰仪,中国科技史料,第3卷(1982年),第2期。

56.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48。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57.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48。

58.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49。

59. 白尚恕、李迪,从三辰公晷仪到玑衡抚辰仪,中国科技史料,第3卷(1982年),第2期。

60. 允禄等,皇朝礼器图式,康熙二十四年(1759年),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975, 169。

61. 戴进贤等,钦定仪象考成, 1757,见: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七),大象出版社,1998, 1355。

62. 陈遵妫,清朝天文仪器解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 46。

63. 天津市东方工艺品铸造模具研究所,古观象台天文仪器修复报告,北京观象台,1995。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李约瑟与浙江大学(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