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略论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对华政策(1)(10)

2013-10-29 01:33
导读:2,这种舆论有时有可能对重要决策决策产生影响,或对政策转变创造有利的气氛和条件,如1966年富布赖特听证会所起的作用。不过这种舆论有时也受政府
2,这种舆论有时有可能对重要决策决策产生影响,或对政策转变创造有利的气氛和条件,如1966年富布赖特听证会所起的作用。不过这种舆论有时也受政府政策调整的影响,是政府政策“导向”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如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1962年实施的中国研究项目,其实就是国务院建议该委员会研究中苏关系的一个副产品。至于这种舆论后来如何演变,就不是政府所能干预的了。 3,一些参与对华决策的关键人物往往是这种舆论的参与者。如前所述,肯尼迪本人在执政前参与过富布赖特的研究项目,并在重要刊物上就对华政策发表过公开的评论。最典型的还是打开中美关系的历史性人物尼克松,他在1967发表的那篇受到毛泽东关注的文章《越南以后的亚洲》,其实就是当时要求改变对华政策的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71]参与制造舆论以及在此过程中思考有关问题和感受国内的政治气氛,是尼克松上台后决心改变对华政策的不可缺少的思想准备。 总而言之,上述事实已经足以表明,关注和深入研究美国对华舆论、特别是精英舆论,的确是有重要意义的。 结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这种内在矛盾表现在一方面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断定中国对美国的利益和安全的威胁甚至比苏联还要严重,所以美国必须尽可能地遏制和孤立中国。另一方面,美国朝野逐步认识到、或者说是体会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日益增强并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承认。美国企图长期孤立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拒不与之来往,既不合情理,也做不到。美国处理对华关系中的这种内在矛盾到六十年代中后期已经无法再协调下去了,与美国对华政策陷入绝境同步发展的美国对华舆论的变化,正是这种状况的突出表现。这一矛盾的历史进程的意义就在于,与美国对华政策陷入山穷水尽同时,美国对华舆论已经酝酿出对华政策将要进行调整的内在逻辑和方向。
[1] 参见资中筠:《缓慢的解冻——中美关系打开之前十几年间美国对华舆论的转变过程》,《美国研究》,1981年第2期;苏格:《60年代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解冻”》,《美国研究》,1997年第2期;顾宁:《美国“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提议的历史由来、反响及其意义》,《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 [2] 参见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上册,第6章第5节“对华政策”;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九章“中美关系解冻的前奏”。 [3] 参阅郑永平著:《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的美台关系》,资中筠、何迪编:《美台关系四十年》,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何慧译:《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美国康仑公司研究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2,218,263页。 [5] 陈志奇:《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台湾中华日报社1981年版,第189——191页。 [6] Chester  Bowels,  “The China Problem Reconsidered”,  Foreign Affairs, Vol.38, no.3, April 1960, pp. 476-487. [7] 《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对华政策等问题》,《参考资料》,1960年7月17日。 [8] 理查德·尼克松著、伍任译:《尼克松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上册第283——284页。Newsweek, October 24, 1960, p 16. [9] John F. Kennedy, “A Democrat Looks at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October 1957,转引自Gordon H.Chang著、梅寅生译:《敌乎?友乎——美国分化中苏联盟内幕》,(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版,第209页。 [10] 《尼克松回忆录》,上册,第284页。 [11] 参阅戴万钦:《甘乃迪政府对中苏共分类之认知与反应》,(台北)正中书局1992年版,第30页。 [12] 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83页。 [13] Tracy B. Strong and Helene Keyssar, “Anna Louise Strong: Three Interviews with Chairman Mao Zedong”,  China Quarterly, Vol. 103, September 1985, p 493. [14] Edgar Snow,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Red China Today (New York: Randon House, 1962), p 91. [15]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pp. 759-761. [16]毛泽东:《同斯诺谈台湾问题及其他》,1960年10月22日,《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48——454页。 [17] 前述肯尼迪关于对华政策的讲话登载与毛泽东和其他主要中国领导人了解国际问题必读的主要刊物《参考资料》上,他们完全有可能注意到有关的内容。 [18] 《中美会谈九年回顾》,第83页。 [19] 《人民日报》1961年4月3、6日。 [20] 转引自《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199页。 [21] 《中央日报》,1960年10月15日。 [22] Warren Cohen, The American Secretaries of State and Their Diplomacy,  (Totowa, N.J.: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1980), p 164. National Security Action Memorandum No. 3,  Mcgeorge Bundy to Secretary of  State, “Bunkering of Free World Ships Under Communist Chinese Charter”,  February 3, 1961,  Paul Kesais, Documents of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1947-1977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ublication of America, Inc.,1980), Reel 5. [23]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John F.Kennedy, 1961 (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2), pp. 259-260. [24] 《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203——204页。 [25] 小阿瑟.施莱辛格著、仲宜译:《一千天:约翰·菲·肯尼迪在白宫》,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359,362页。 [26] 《美国对华政策三十年》,第214页。 [27] Paul E.Zinner, Documents on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New York: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961), p 502. [28] 《人民日报》1961年9月21日,22日,28日。 [29]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335——337页。 [30]Letter from Kennan to Kennedy, August 17, 1960, attached to George F. Kennan Oral History, Kennedy Library. [31]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and U.S. Policy”, December 19, 1961, James C. Thomson  Jr., Papers, Box 14, Kennedy Library. [32] Memorandum from Thomason to Harriman, “Secretary’s Policy Planning Meeting , Janurary 2,1962:Discussion of the Sino-Soviet Conflict and U.S. Policy”,  January 12, Thomason Papers, Box  15,  Kennedy Library. [33] 《甘乃迪政府对中苏共分裂之认知与反应》,第171——172页。 [34] 参阅《甘乃迪政府对中苏共分裂之认知与反应》,第166——169页。 [35] 《一千天》,第643页。 [36] FRUS 1961-1963, Volume XXII,  pp. 326-332. [37] Chris Pocock, Dragon Lady: The History of the U-2 Spyplane (Shrewsbury: Airlife, 1989), pp. 92-95. [38]William Burr and Jeffrey T. Richelson, “ A Chinese Puzzle”,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July/August 1997, pp.42, 44. [39] George C. McChee to Secretary Dean Rusk, “Anticipatory Action Pending Chinese Communist Demonstration of a Nuclear Capability”, September 13, 1961,  Robert H. Johnson, “Nuclear Proliferation”, October 15, 1962; all of them seen in  David Wolff edited, Selected Recently-Declassified U.S.Government Documents on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tomic Weapons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61-1965, (Washington D.C.: 1996). (该资料集是编者为1996年8月为“中国地区档案会议”编印的非正式出版物,编者赠本人收存)。“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ugust 14, 1964;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by the Committee on Nuclear Proliferation”, January 21, 1965,  FRUS 1964-1968, Volume XI, 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 pp. 81-83, pp. 173-174. [40] Oral History Interview of William C. Foster by Charles T. Morrissey, August 5, 1964,  pp. 36-37, Kennedy Library. [41] 《一千天》,第287——288,297页。 [42] Glenn T. Seaborg, Kennedy, Khrushchev and the Test Ban Trea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pp. 162-171. [43] 转引自《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册,第422——423页。 [44] “Telegram from State Department to Embassy in Soviet Union”, July 15, 1963, FRUS 1961-1963, Volume VII, p 801. [45] Oral History interview of Humphrey Treveyan by Joerph E. O’Connor, September 13, 1963, Kennedy Library. [46] New York Time,  June 25, 1963,  pp. 1,10. [47] 《一千天》,第644页。 [48] “The Telegram from State Department to in Soviet Union”, July 15, 1963, FRUS 1961-1963, Volume VII, p 801. [49] 《一千天》,第648页。”Telegram from Embassy in Soviet Union to State Department”, July 27, 1963, FRUS 1961-1963, Volume VII, p 860. [50] G.W.Rathjens, “Destruction of Chinese Nuclear Weapons Capabilities”, Dcember 24, 1964, David Wolff edited, Selected Recently-Declassified U.S.Government Documents on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tomic Weapons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61-1965. [51] “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 September 15, 1964, Selected Recently-Declassified U.S.Government Documents on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tomic Weapons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61-1965. [52] 国际问题研究所编:《美国总统约翰逊对外关系言论摘录,1964年7月—12月》,国际问题研究所1965年编印,第67——68页。 [53] 《肯尼迪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对华政策等问题》,《参考资料》,1960年7月17日。 [54]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February 27, 1964m, pp. 13-16;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June 16, 1964, pp. 76-81;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August 14, 1964, pp 88-91;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March 22, 1965, pp. 194-196; FRUS 1964-1968, Volume XI, 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 [55] “Memorandum for Mr. Bundy”, October 28, 1964,  Selected Recently-Declassified U.S.Government Documents on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tomic Weapons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61-1965. [56] 肯尼迪对共产主义扩张的看法可参阅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83-84页。 [57] Franz Schurmann, The Logic of World Power, P 460,并见《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第154页。 [58] 可参阅Robert S.Mcnamara with Brian VanDeMark, In Retrospect: The Tragedy and Lessons of Vietnam, pp 64-65, 102,116, 218. [59] 《一千天》,第259页。 [60] 参阅《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第255页。 [61]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中卷,第750页;下卷,第74页;《周恩来外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471,820页;“Documents on China and Vietnam Peace Talks”, Zhai Qiang, Beijing and the Vietnam Peace Talks, 1965-68, New Evidence from Chinese Sources,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 No. 18, pp 26-34.. [62] 以1965年春美国提出和谈为例,中国的报刊对国际上的所有调停努力都进行了猛烈和密集的抨击。《揭穿约翰逊的大骗局》,《人民日报》1965年4月11日;《正告吴丹》,《人民日报》1965年4月12日;《短命的骗局》,《人民日报》1965年4月13日;《评十七国“呼吁书”》,《人民日报》1965年4月22日;《我外交部两次照会英国政府,不欢迎英国政府派特别代表来华讨论越南问题》,《新华月报》1965年第5期,第153页。 [63] 王国权:《我的大使生涯》,《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155页。 [64] 《我的大使生涯》,第155页;《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347页。 [65] 这八本书包括: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World AffairsThe American People and China;Communis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Foreign Trade, Implic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Negotiating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U.S.Experience 1953-1967;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Policies Toward China-Views from Six Continents;The Future of Oversea Chinese;The U.S.Policy and Asian Security。 [66] 《缓慢的解冻》对此项目作了详尽的介绍和分析,第13——15页。 [67]转引自《缓慢的解冻》,第16页;《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338页。. [68] U.S.Policy with Respect to Mainland China-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Eighty-Ninth Congress, 2nd session,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 Office, 1966). [69] 有关美国政界人物的反应可参阅《缓慢的解冻》,第24页和《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344-345页。 [70] 《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第345-346页。 [71] Richard Nixon,  “Asia After Vietnam”, Foreign Affairs, 46 no.1, October,  1967.

共10页: 10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史记》中平民女性形象分析(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