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二次庙食争,是鱼凫庙衰,改祀大禹。
第三次庙食之争,是望帝杜宇死后,蜀人纪念杜宇,在此地改建望帝祠,而将大禹祠迁于玉垒关下,鸡公包以东。
第四次庙食之变,是东汉末年,官员在都江堰滩头造三神祠,与望帝祠隔水相望。三神祠上,立三神石人,一神为李冰,另二神为无名持耒者。三神石人抢了古蜀王望帝祠的香火,引起蜀地土箸原住民不满.将石人推倒.不久,官方再造汉官模样的三石人,立于都江堰上,这些石人与民间普遍认同的持耒民工是修堰功臣的理念相违反,又再次引起蜀地±著反感而将石人头颅敲掉,推倒.,。
第五次庙食之争,是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因李冰二郎香火超过望帝,益州刺使刘季连,顺应民心,将望帝祠迁往郫县,在望帝祠原址,建崇德庙,祀李冰二郎
` 第六次庙食之争,是崇德庙内二郎地位大超李冰。蜀人对二郎的狂热崇拜,迫使宋徽宗敕封二郎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庙名改为二郎庙。庙中格局是:二郎高踞大殿,成为主神。李冰仅居偏殿配享.。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说:”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二郎地位大升,迫使维护官本位体制的士大夫,杜撰出自相矛盾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二郎就是李冰,另一种说法是:二郎是李冰的儿子。<朱子语类>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见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这种说法,加深了二郎庙(清雍正五年时改称二王庙)内血食的矛盾。违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基本原则。导致了”子掩其父”的乱伦。.然而,以儒家思想为思想的封建王朝,也不敢冒犯民意,擅将李冰居于大殿。二郎庙中,二郎神高居大殿的情形,历千余年而不衰,直至文革初期红卫兵打倒二郎神像为止.。清道光时,四川总督骆秉璋视察二王庙时,发现二郎高踞大殿,李冰仅居偏殿,遂大发慨叹说:”子掩其父,得毋紊欤?”并上奏道光帝,请将二郎改居偏殿将李弄到大殿,被道光帝以”前代祀典不宜擅改”驳回。其实,这种”子掩其父”的叹息是骆总督不憧造成的。因为二郎并非李冰儿子,不存在”子掩其父”的问题。
第七次血食之争,是文革后期1974年,革委会一改千年庙食格局,将李冰放大,塑于二王庙大殿,把二郎缩小,塑于二王庙后殿
第八次血食之变,是2004年为发展,满足广大游客特别是女游客崇拜少年英俊的二郎神的愿望,又将二郎神像重新置于大殿主神位置,而将李冰还原塑于后殿配享。
民谚曰:”国无二主,家无二猫”一庙之中,也只能有一个主神。二郎庙内主神之争,说到底是权益之争。正因为如此,二郎姓氏之争历千年而不息。 二郎是谁?南宋以后,出现了种种互相矛盾的说法,有说杨戬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者,此说为民间传说,势力最大。有说隋嘉州太守赵昱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者,此说影响较大。有说李冰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者,此说为儒家士大夫主张。清人陈怀仁写<川主三神合传>折中矛盾,将三人都川主,写作清源妙道真君,写作二郎神,儒释道三说合流,皆大欢喜。
除上述三种主要说法外,还有如下说法:
1、二郎神为隋灌州刺使杨煜.
2、二郎神为晋襄阳太守邓遐
3、二郎神为四大天王中多闻天王二子独健
4、二郎神为五代氐族首领杨难当
5、二郎神为羌族神罗合
6、二郎神为袄神若王衍者
7、二郎神为后蜀主孟昶或孟昶”遗孤”李顺
8、二郎神为彝族”支格阿力”神
………
事实上,在中国,只要不是独生子女家庭,就会是二郎家家有。二郎无名无姓,于史无征,这就给想利用二郎声望的人们留下了可趁之机。.由于中国古代文肓众多,信息封闭,造神者可附会夸张发挥。所以才有多种二郎神姓名版本与说法。以上说法,尽是两宋以后产生的,并没有上溯到二郎神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