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理想景观模式与生态智慧(1)(2)
2013-05-14 02:14
导读: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又称堪舆,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所谓左青龙
中国古代造园讲究风水,又称堪舆,风水术以四灵之地为理想的环境,“四灵”具体化为山(玄武)、河(青龙)、路(白虎)、池(朱雀)等环境要素。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但用的是相对方位,并非东西南北的绝对方位。其堪舆工具“六壬盘”和风水罗盘,是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是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轨化。风水将最吉祥的地点称为穴,穴的四周山环水绕,明堂开朗,水口含合,水道绵延曲折。追求环境的回合封闭和完整均衡、背阴向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爽垲高敞,“具有日照、通风、取水、排水、防涝、交通、灌溉、采薪、阻挡寒流、保持水土、滋润植被、
养殖水产、调整小气候,便于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等一系列优越性”(侯幼彬《中国建筑
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95页)。这种山环水抱,重峦叠嶂、山青水秀、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的和谐风貌,形成良好的心理空间和景观画面,反映了中华先人的摄生智慧。
今天,中国的风水说被国外
生态学研究者充分肯定,被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是“驾驭龙的真正的科学”,誉其为“宇宙
生物学思维模式”和“宇宙生态学”。(转引自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第96页)
清代乾隆时请法国传教士韩国英协造圆明园,“希望北面有座山可以挡风,夏季招来凉意,有泉脉下注,天际远景有个悦目的收束,一年四季都可以返照第一道和末一道光线”,注重了人和自然的有机联系及交互感应。如乾隆造的“静宜园”,建在北京西郊的香山山坳里,北、西、南三面环山,“即旧行宫之基,葺垣筑室。佛殿琳宫。参差相望,而峰头岭腰,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置若干区”(《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因山势高低层层构筑建筑物,与周围的苍松翠柏、溪流瀑布、峭壁悬崖,相融相和,犹如天造地设一般。避暑山庄也是“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康熙《芝径之堤》)因为“胜景山灵秘,昌时造物始……土木原非亟,山川已献奇。卓立峰名磬,模拖岭号狮。滦河钟坎秀,单泽擅坤夷。……宛似天城设,无烦班匠治。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乾隆《避暑山庄百韵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李约瑟在《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中说:“在甚多方面,风水对中国人民是恩物,如劝种树和竹以作防风物,强调流水靠近屋址之价值都是。”
传统风水说中还体现了保护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如风水术有关植树的规定,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两类。在大环境中,风水术认为,草木为龙之皮,来龙是村落住宅、墓地之命脉,伐山木必至伤龙。且树木位于吉方者,伐之则去吉,位于凶方者,动之则招凶,所以严禁伐木。
三、闭合式壶天模式
中国神话中将也称海中三神山为“三壶”:南朝梁萧绮《抬遗记》载:“海上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可见蓬莱仙境也都属于“壶中天地”,道教中的“壶”,不仅盛满仙药,而且还是方外世界的意象。《后汉书》载;“费长房者,汝南人也,为市椽,有老翁卖药悬壶于肆头,及市罢,常跳入壶中,市人莫视。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共饮毕乃出。乃就楼口侯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乃毕,当去。”“壶天”这种仙境模式,实际上是封闭式的小天地,里面应有尽有,陶渊明的桃花源、“壶园”、“茧园”、“纟见园”、“芥子园”等都是一种闭合式空间的形象体现。大如承德山庄,小如三四百平方米的私家小园,都有高高的围墙四面围合,具有安全姓和私秘性,这是中国宅园式园林的基本特点,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主人在园中,不下厅堂,尽享山林之乐,享受与自然交感的美感。“松栋焕云霞,瑞图丽景;蓬壶开日月,仁境长年。”人在其间,感到无限的惬意和酣足。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