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1)(2)
2014-11-03 01:14
导读: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满足需求等方面,对城市和区域经
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提供就业、增加收入、满足需求等方面,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Hansen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认为信息化时代后福特式的灵活生产组织体系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经济部门存在日益广泛的经济联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分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促进了经济发展[23]。Macpherson通过对纽约州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24]。Selya将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贡献总结为:1)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2)生产性服务业本身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同时能够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3)有利于实现城市内部制造业空间重构,从而改善环境状况,提升居民生活质量[25]。Illeris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他强调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框架中,生产性服务业不应再被认为是纯粹的消费部门,它同样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不再处于被动地位,它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其一部分转化为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这部分服务业为区域外提供远距离的服务,与农业、制造业一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另一部分虽然仍然是非基本活动部分,但可以看作是间接的基本活动,因为它们主要是为基本活动部分提供服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样具有带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他对传统的经济基础模型进行了修正[26](图1b)。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基本活动的属性,因此产生了许多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外输出的研究。Daniels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所具有的可贸易性是其成为基本经济活动的实质,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政府战略的扶持等共同促进了服务业的可贸易性和国际化[27]。Beyers等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输出情况,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区域贸易对都市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并批评了区域发展政策制定中重视制造业、忽视服务业的现象[28]。Coffey等认为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外部需求占据其产出的很大部分,对外输出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活动部分之一,并强调生产性服务业在投资、创新、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作用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29]。 3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地理学者从两个空间层次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给予了关注。一是从城市等级体系的角度,通过考察部门就业和增长模式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二是从都市区内部的角度,通过考察具体企业的区位选择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的集中和分散。 3. 1 城市体系角度的分析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从城市等级体系的层次看,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更多地体现为在大都市区的空间集聚。Illeris等通过区位商和就业比重等指标,研究了1991年北欧各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70%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在各国首都,首都和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区区位商大于1,非都市区区位商均小于1[30]。Gbe等研究了联邦德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分布情况,发现就业集中分布在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和纽伦堡几个大都市区,而靠近东德和捷克边界的广大非都市区很少分布[31]。Beyers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现1985年90%的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总就业的83%[32]。Gillespíe和Coffey等分别对英国和加拿大进行了研究,同样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区[33,34]。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大都市区空间集中的原因,早期地理学者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使用者和提供者需要面对面的接触,而人的运输成本是最贵的,尤其是交流频繁时。因此,接近客户的需求使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区以节约交易成本[8]。但是,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很多情况下消费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很重要,一方面在于这些服务能够通过通讯手段完成,另一方面交通费用相对于服务本身的价格微不足道。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都市区的空间集聚,更多的学者愿意解释为信息交流的便捷以及创新的可能[35,36]。大都市区各种资源、机构、科研院所、大众媒体相对集中,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和获取、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及时把握更为便捷,创新也就更容易产生。另外,大都市区由于具有大规模的高素质劳动市场和良好的环境条件,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更倾向于在其中集聚[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