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中地理信息服务现状及未来发展(1)(3)
2015-03-17 01:43
导读:4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理信息及其技术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与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包括地理信息资源
4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理信息及其技术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与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包括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 相关信息需要整合,标准不统一, 信息共享与服务机制亟待建立, 关键技术需要深入研究等。
地理信息资源短缺。从国家到地方1∶500 到1∶5 万的各级比例尺地形图尚没有实现必要的覆盖,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有限, 1∶1 万及内容更加详细的各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才刚刚起步。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不强, 地理信息更新严重滞后于地理要素变化, 地理信息不能准确反映地理要素实际情况。地理信息的属性信息缺乏,现有的地理信息脱胎于传统地图, 而传统地图受媒介限制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地理信息本身所能够承载的信息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信息量, 这时, 原有地理信息的属性信息相对来讲就显得不足。
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信息整合尚未开展。一方面, 地理信息资源本身尚待整合, 代写
工作总结 现有地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与影响, 数据形式、数据库构架等方面距电子政务标准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应用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 地理信息资源与电子政务信息的整合尚需要探索, 电子政务应用中包括大量具有空间位置含义的非空间信息, 这些数据如果不与地理空间信息深入集成与融合, 难以实现高层次的应用。
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困难, 地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现阶段我国旧体制的条块分割形成的以部门利益为核心的垄断行为依然存在, 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影响了电子政务中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我国的地理信息资源分布在测绘、水利、交通、民政、
林业等不同的专业部门, 每个专业部门的信息又分散在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等不同级别的信息管理和提供部门内, 加上各类信息持有者的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各不相同, 造成了地理信息互通渠道不畅, 大量的信息成果不能充分实现互通与共享, 并存在信息重复采集, 不利于信息化资金的充分利用与“信息孤岛”的消除。另一方面, 面向电子政务的完善的地理信息方面的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形成, 统一的标准体系是数据交流、交换和互相享用的前提。目前标准的数量和内容都不足, 体系结构松散, 逻辑联系不紧,导致同一事物遵循不同标准的现象随处可见, 给数据的集成与综合造成很大困难, 在空间数据转换、信息分类与编码、元数据和数据质量等方面, 在电子政务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有待加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能力不足, 服务水平不高。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地理信息产品种类与数量不足, 分发服务模式单一, 网络化应用服务功能急需进一步改进; 电子政务应用软件与业务结合不够紧密, 部分软件开发部门对政府真正的业务流程、特别是跨部门的业务流程缺乏深入了解,试图在短期内开发出完全满足业务需求的一劳永逸的软件,导致一些应用系统无法真正介入业务流程,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地理信息技术支撑水平低, 当前电子政务对于地理信息及其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提供背景信息服务的水平上,地理信息及其技术尚未真正融合到电子政务的业务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潜力尚未发挥出来, 影响了电子政务向纵深发展。
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技术储备不足。由于地理信息自身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在电子政务中所承载的专业信息结构的复杂性, 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政务办公、政府决策中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数据挖掘、协同办公与决策等业务中,如地理信息快速更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融合、基于电子政务空间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协同空间分析、信息网格、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可视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国际相比, 国内在这一领域基本上处于跟踪、追赶的状态, 技术储备显得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