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审美化(1)(2)
2015-09-10 01:15
导读:建设性人居构建的突出视点旨在合理地认识人类在自然中的生态归位。人不可能回复自然的原生状态,但在朝向未来性的生存祈望中,人类是完全可以,且
建设性人居构建的突出视点旨在合理地认识人类在自然中的生态归位。人不可能回复自然的原生状态,但在朝向未来性的生存祈望中,人类是完全可以,且必须体认自己的“生态位”。没有对这种“位置”意识的强化,人们要构建建设性人居,并经由此而达到优化人的生存活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是决然不可能的。 二、建设性人居环境的生态化和审美化追求 人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随着生存理念的现代性转换,时下,人们对于优化自身生存环境的渴求愈发加重,于是人们总是希求生存环境的生态化、艺术化、审美化,并且又总是将这种优质化环境的求索不断地转换为绿色征象。于是乎,绿色的思绪总是萦绕在人们的心田,渴求绿色的生存条件、器物、方法及绿色环境,就每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对绿色的追思往往又幻化为对艺术与审美的寻求,或者是以艺术审美化的程度作为衡量“绿色”的尺度。
环境的生态性意义在于:一方面,环境显现着生态系统结构及生命共同体的构形;另一方面,环境生成、激发、活化着人类生命的存在。在环境与人的结构性关系中,环境与人共同生成和创造,因此,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当然,恩格斯主要是从人类自己创设的历史与经济氛围中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并且所论述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但其出发点,以及所揭示的人之存在的前提却都是现实的、历史具体的人的活动。因为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环境与人的互为创造性,就在于环境与人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作为共生的生态性存在物,相互间应该在共同的生存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着自身的能力,也应该在共同的维护与创生中趋向未来性的存在。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1972年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开宗明义宣布:“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在漫长和曲折的进化过程中,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由于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迅速加快,人类获得了以无数方法和在空前的规模上改造其环境的能力。人类环境的两个方面,即天然和人为的两个方面,对于人类的幸福和对于享受基本人权,甚至生存权利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权利也是共生的。一方面,人类要享有幸福与保障基本生存权,就必须认定自然与环境也享有基本存在的权利;另一方面,人类只有保障了自然与环境所享有基本存在权利,才能最终保证人类的生命存在,保证人类终极发展所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因为人类的生存权利必须是在地母“盖娅”的亲情抚慰下才能获得,才能永远保持下去。从另一个角度说,自然与环境的存在,作为生态支持系统和生态服务系统,为人类的权利和发展提供了一切可能性与现实性,为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和生态基础。
吴良镛先生说:“人居环境的灵魂即在于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心灵,在客观的物质世界里创造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如今我们在建设人居环境的建设时,更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新技术,作为艺术手段,探索新形式,表达新内容,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生而艺术’必随生活发展永无止境,日益容扩。”人居环境作为人们聚居的场所,也是人们寻求幸福与享有基本生存权的载体,但这并不仅仅是满足于个体肉身存在的“栖居”,其“为人生”也不仅仅只为感性躯体的人生,同时它作为人们精神和灵魂的栖居地,更需要有利于构建承载丰富精神—文化活动的人生。人们在这种生存环境中互动、互生,并且从事生产、劳作、交往、休闲、学习且“诗意的栖居”,在心灵的宁静与安适中,不断地丰厚自己的精神—文化世界。人们要寻求这种心灵的栖居地,必然需要两大元素的复归,即自然与艺术。自然与艺术触发着人们“诗意的栖居”的生命祈求,两者也需要整合,需要在生态化和审美化的系统构成中融合。人居环境作为“为人生而艺术”范本,并且是直接作用人的现实生存的范本,也是每时每刻都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存载体,必然需要自然与艺术的生态化和审美化的系统整合。自然与艺术两大元素的系统整合,就显现了自然生态化和艺术生态化的统一,或者还可以呈现为自然生态艺术化和艺术生态归复自然化,而这多重机能相统一的人居环境,在其不断的构成中,就创设着我们期望的建设性人居环境。建设性人居环境在生态化和艺术化的合成中,使得人们能够在环境生态化的情境创制中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的生态化合成,在乐观、积极的,在希求一种与自然生态共生共荣的生存态度中生成美好的生存家园。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