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承德普宁寺大佛之保护(2)
2016-01-12 01:08
导读:2 大佛第二次维修,即剔换衣纹板、站板及防虫、防腐处理工程 1997年由于大佛衣纹板出现多处断裂和塌陷,且其中有粉沫状物质涌出,经初步判断这些物质是
2 大佛第二次维修,即剔换衣纹板、站板及防虫、防腐处理工程
1997年由于大佛衣纹板出现多处断裂和塌陷,且其中有粉沫状物质涌出,经初步判断这些物质是木板遭虫蛀时形成的蛀粉,已严重影响到大佛的结构安全。普宁寺报请市文物局立项抢修,逐级呈送至国家文物局。同年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立项要求,并规定“进一步科学勘察,制定出完整维修方案”。在中国林科院,承德市文物局和普宁寺管理处三方共同努力下,先后两次对大佛进行全面勘察。勘察结论是:普宁寺大乘之阁大佛的衣纹板和站板的64%为虫蛀三级以上(属严重虫蛀),木材平均强度仅为1.6指数(健康材为10)。而且严重虫蛀多集中在大佛正面部位,多是大量雕刻的衣纹、缨落、珠花丝带等。现仅靠地仗部分的强度做承应力,随时都有衣纹板和站板发生脱落现象。为此三方又共同制定出“大佛防虫、防腐和加固维修方案”,其原则为:1)保证大佛的整体完整性,突出维修工程的工艺性。无论是材料剔补或工艺维修,都要精心安排,精细施工,严格管理。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突出科学性。充分利用生物,物理及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科技成果。3)在剔换材料时,做到与原材质的一致性,充分利用化学治虫、防腐的现代科技手段。4)为使大佛今后修缮具有可逆性,维修时多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物理为主,化学方法为辅的维修理念。
具体施工方案共分三个施工工期:
(1)大佛维修第一期工程,即大佛熏蒸,聚氨酯发泡保护。1998年10月为防腐熏蒸搭建3156立方m的巨型钢管骨架塑料密封仓。将大佛密封起来,通过熏蒸达到杀死存活于大佛体内的有害生物,所用药物为“液化硫酰氟”,经过58个小时熏蒸,通过对虫标本的检验,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实施熏蒸前已经过多次实践,通过对药量控制和熏蒸时间的掌握,硫酰氟对木材内害虫有理想的杀灭效果,对金饰彩绘没有影响。为保证大佛内部剔除腐朽和虫蛀的站板、衣纹板时,防止断裂的衣纹板和配饰物的脱落,在大佛体外距佛身0.4-1m的距离,做木笼骨架,钉围板形成筒状,整体容积约65m3,填充硬质聚氨酯,发泡密度为40kg/m3左右。凝固后起到保护大佛外层衣纹板和地仗的作用。发泡材料为聚氨酯PAPI、聚醚BL303、催化剂DABCD、氟11F调拌而成的两种液体原料,逐层凝固逐层浇铸。为防止液体流入裂口或与金饰粘连,采用卫生纸填充和塑料薄模隔离的方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大佛维修第二期工程,即更换站板和衣纹板,这期工程是大佛第二次维修工程的关键。首先要做到“三治”、“三防”,即治虫、治菌、治水,防虫、防腐、防潮。对所有新更换和加工的木材,都必经0PN—1、0PN—2和 BBF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