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河三角洲地区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
2016-05-10 01:02
导读:三、影响三角洲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 (一) 水利工程 供水价低于成本,政策性亏损得不到足额补偿,水利单位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
三、影响三角洲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
(一)
水利工程供水价低于成本,政策性亏损得不到足额补偿,水利单位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难以形成;
(二)用水单位在使用水的过程中即没有计划也没有节水措施,浪费水很严重并没有意识到水也是商品。这主要是因为水也太廉价了,按目前黄河水渠首农业供水水费每立方米1分,最高1.2分,100立方米的水也顶不了一瓶纯净水的价值;工业用水每立方米8.5分。农业水价不足供水成本的20%,工业供水价格只够其供水成本。
(三)在水管单位向灌区供水过程中是按指令性方式供水,没有科学有效的计划措施,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无效浪费。
(四)以无限制的供水,争水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及利用率低下等循环往复并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民众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五)水费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如有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等;加之收费机构不完善,缺乏检查与监督措施等。导致水费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不利于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四、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关键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强化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20年中国需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现状用水效率普遍不高,用水效益更为低下,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解放以来,国家在农田水利和大型水利工程上投入巨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远未受到合理重视,特别是由于部门分割等原因,节水这个领域的研究,推广和管理工作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局面。其结果是农业灌水的有效利用率一在处于30%的很低的水平,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60%-80%水平的理想值,土渠输水以及沿用了上千年的漫灌式田间浇水是灌水效率低下的两个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不仅实现了输水工程的防渗化与管道化,田间灌水方式不断改进更新,已从全面的喷灌向更高效率的微灌和滴灌过度,而且广泛应用高技术,科学家提出更有实质意义的水的利用指标,毫米农田用水量的单位面积年生产量。具体来说,在这些发达国家,每毫米降水每亩可生产2.5公斤或更多的谷物;而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