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厂建设中关于水池结构设计的探讨(2)
2016-12-31 01:25
导读:水池裂缝一般为竖向裂缝。这些裂缝有两种:一是贯穿性裂缝,由混凝土收缩引起的;二是出现于池壁外侧的表面裂缝,其逐步扩伸至全截面。另外在工程实践
水池裂缝一般为竖向裂缝。这些裂缝有两种:一是贯穿性裂缝,由混凝土收缩引起的;二是出现于池壁外侧的表面裂缝,其逐步扩伸至全截面。另外在工程实践中发现,所有的外挑现浇走道板都产生严重裂缝,并随之扩展到池壁,因此,有必要考虑到预制装配式走道板,或作现浇走道板,每隔3 m~4 m 设伸缩缝一道。
(3)构造配筋。水池池壁的构造配筋,宜按矩形和圆形水池加以区分。对于地面式矩形水池池壁,因对湿差和温差的影响甚为敏感,为避免产生贯穿裂缝,池壁水平向的最小构造配筋率每侧不小于0. 15 %为宜。对于无顶盖的水池往往在池壁顶部先开裂,宜在顶部每侧放置不小于2 根Φ16 的水平向钢筋。对于圆形水池池壁的环向最小构造配筋率,其外侧的最小构造配筋率不宜小于0. 35 %, 内侧不宜小于0. 15 %, 对于外池有覆土的水池池壁,其内、外侧宜对称配置,但全截面总配筋率不宜小于0. 3 %。水池底板最小构造配筋率,对于无顶盖的敞口水池,其底板上层钢筋的最小构造配筋率不宜小于0. 15 %,其下层配筋率及有顶盖的水池底板配筋率不小于0. 1 %。
(4)经济配筋率。对于矩形水池,当上端自由,下端固定的竖向截面池壁时,其最大配筋率在0. 8 %左右尚属经济。其他矩形水池的池壁,某一界面的最大配筋率可达到1. 0 %左右亦属经济范围。
2 水池结构的施工
2.1 水池底板施工要点
(1)混凝土垫层(基础) 浇筑前,应检查地基土质是否与设计资料相符合,如有不同,则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处理,然后再浇筑混凝土垫层。(2) 混凝土垫层在浇筑完毕后的1 d~2 d (视施工时的温度而定),在垫层面测定底板中心,然后根据设计尺寸进行放线,定出柱基及底板的边线,画出钢筋分布线,依线铺放绑扎钢筋,接着安装柱基和底板外模板。(3) 钢筋绑扎时,应详细检查钢筋直径、间距、位置、搭接长度、上下层钢筋的间距、保护层及预埋件的位置和数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上下层的钢筋要用铁撑(马凳) 加以固定,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变位。(4) 柱基模板是悬空架设,下面用临时小方木撑在垫层上,边浇混凝土边取出小方木。(5) 底板应一次连续浇筑完,不留施工缝。施工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平板厚度在20 cm 以内可用平板振动器,厚度较厚时,则采用插入式振动器。(6) 池壁为现浇混凝土时,底板与池壁连接处的施工缝可留在基础上口20 cm 处,如设计要求有止水钢板,在浇捣混凝土前,应将止水钢板安放固定。(7)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其强度尚未达到1. 2 MPa 时,禁止振动,不得在底板上搭设脚手架,安放模板或搬运工具,并注意对混凝土的养护。(8) 遇特殊情况需留施工缝时,应做成垂直的结合面,并注意结合面附近混凝土的密实。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2 混凝土浇筑
水池混凝土一般可采用分节浇筑和连续浇筑。池壁分节浇筑的顺序:基础底板→池壁→环梁→顶盖。池壁连续浇筑的顺序:基础底板→池壁→环梁及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