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资源优化配置要有实质性进展
资源优化配置潜力巨大是众所周知的。资源优化配置包括原油资源和化工原料优化配置两方面,后者问题更为严重,现在所有乙烯化工企业都自配油头,并抱着过时的观念,采用焦化、高压加氢裂化等高费用手段,不惜代价提高化工轻油的自供率。对1998年石化集团公司乙烯裂解原料优化测算结果表明,提高互供率后可净增综合利润至少10亿元。十几年来,化工原料互供率(互供原料与原油加工量之比)不是在增长,而是逐年下降。不仅造成重复建设、无效投资,而且造成较高的生产运营成本。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降低油品、化工产品的生产成本,资源优化配置是重要途径。
化工原料资源配置还需确立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途径,为减轻炼油扩能的风险,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要求向国际市场寻求轻烃、石脑油、单体料等化工原料资源,到2010年进口乙烯裂解料等化工原料占总需求量的比例应提高到20%以上。
对炼油业而言,原油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就是提高原油加工适应性,降低原油总体成本,降低化工原料的生产成本。原油资源向大型炼油加工基地、化工原料生产基地倾斜,适应炼油发展布局调整的要求,2005年前炼油规划主要内容就是资源优化配置。两大集团重组改制后,相信资源优化配置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适应市场规律,提高产品结构调整的灵活性
中国炼厂受计划体制影响,片面追求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造成加工手段的灵活性很差。目前,全国炼厂产出的柴汽比,在正常情况下只能调节到1.5:1,通过出口汽油等措施,柴汽比可以达到市场需求的1.7:1,这种状况导致国家在制定燃油税等国策时都不得不受制约。受亚太区域市场油品结构、国内燃油税系列政策执行以及消费领域演变等多种影响,中国油品市场的需求结构不可能保持一个稳定的产品需求比例,而是不断变动、难以预测的需求结构,21世纪中国炼油厂必须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产品结构调整的灵活性问题。
第一,调整装置构成,提高加氢裂化装置的能力。目前,中国炼厂加氢裂化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只有3%,而新加坡、韩国、美国、日本及中国台湾分别为8%、5%、9.5%、5%和10%,世界平均值也达到5%。结合含硫原油加工的要求,到2010年加氢裂化(高压或中压)加工能力所占比例应提高到10%以上。
第二,提高高附加价值产品比例,提高炼厂加工效益。如提高高档润滑油、高级道路沥青、高级汽油、高级溶剂油等产品 产量,部分高附加价值产品生产对原油加工规模要求不高,可作为中等规模炼厂的特色发展方向。
第三,依靠两个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石化集团公司所处市场地处南方,又是经济较发达地区,2010年之前产出柴汽比调整的灵活性要达到1.6-2.5,97#高级汽油(部分满足出口需求)占汽油总产量的比例要达到30%-40%,争取用十年时间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润滑油生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