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题目(2)
2017-09-22 02:15
导读: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终极的治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 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尽对发言
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终极的治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
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尽对发言权,没
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或
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
(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
务和责任,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1.3 人际情感的疏远
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而在网上交流时,我们的言谈举止
都被转换成二进制的语言,我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我们成
了数码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internet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与人之
间的隔离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时空,跨地域的多人
参加、多向交流的技术,使人们更轻易沉溺于网上交际,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
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
削弱,使家庭成员之间,邻居之间,同事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
2 道德规范方面
2.1 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
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这个崭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还
是没有法律规范,没有道德规范的寝化社会,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
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使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之约束力明显下降。
目前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上人
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视,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传
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因此建立在网上的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
2.2 使道德规范在量的规范上不断扩张
从历史的运动来看,人类社会规范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表现为道德规范的适
用对象的范围在总体上趋于进步和扩大。网络世界的发展对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制
定新的规范开拓了新领域,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在网络中,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
为和其它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
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
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
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
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等等。(注:参见
:文献[1],第12~14页。)所有这些规范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
量上不断积聚和扩大。
2.3 网络道德规范向法制化转化
具体的道德规范在量上的积聚并不是无止境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向法律法规的转
化。针对网络社会中的犯罪行为和很多严重的社会题目,很多道德规范显得软弱无力
,因此很多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力求规范团体和个体在网上的行为和关系。
例如美国通过的“信息净化法”,“总统反恐怖法”和“隐私权保***”,新加坡的
“internet治理体系”(注:升文:《全球追捕网上黑客》。北京青年报,1997-10-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01(b))。我国为了促进internet的健康发展,也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
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并在97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法》
中也增加了对计算机犯罪的惩罚规定。
3 道德行为方面
3.1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特点
internet直接参与“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为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