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3)

2013-05-14 18:01
导读:,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7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5%;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0%。 中国磁性行业的大发展 “十一五”时期
,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7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5%;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0%。 中国磁性行业的大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磁性材料大发展时期,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12]。

(1) 家电领域。中国行业预测到2010年,中国彩电总量达到1亿台,占世界产量的63%。据此估计,全球需要软磁铁氧体6万吨,永磁铁氧体8万吨。

(2) 信息化领域。电脑的普及带动了相关外置设备的发展,尤其是硬盘驱动器(HDD),预计到2010年全球产量超过5亿只;DVD、DVD-ROM和刻录机,到2010年全球的产量超过10亿。这是钕铁硼磁体应用的大,全球需要量在2万吨。

(3) 汽车领域。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国民发展的第五大支柱工业,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如每辆汽车用电机数在30只,扬声器在5只,将需要永磁体10万余吨。由于能源的紧张和环保要求,电动汽车的开发在加速,预测到2010年全球产量在350万辆,需要钕铁硼磁体4200吨。

(4) 其他配套领域。由于世界各类磁体配套件市场向中国转移,例如电动自行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中国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不完全,2004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约达500万辆。以每辆电动自行车平均需要0.3公斤烧结钕铁硼计算,需用磁体1500吨(折合毛坯近2500吨);由于国外劳动力等因素,加上中国磁体价廉物美,一些涉及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变压器、电机、电感、电声,均转移到中国或第三世界国家,同时磁体的销售市场也在中国。

结 语

    中国磁性材料行业要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就要加速行业内的规模经济建设,发展强强联合,要有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的企业。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出国门,收购或合资国外企业,建立,树立国际名牌。中国企业必须投入应用开发领域,配合整机开发磁性材料配套部件和组件,到2010年全行业争取达到产值400亿人民币.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我国的磁性材料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继续加强稀土永磁材料的探索、加强高档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使我国稀土永磁材料能保持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中国磁性材料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但没有自已的知识产权和创新的产品。重点扶植中国专利产品,如钕铁氮磁体,但必须要全行业和相关的配套行业一起合作。同时还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国的磁性材料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某一方面(价格、质量、市场占有率)领先全行业,使国内外其他企业无法竞争。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特点要低价优质,才能参于国际竞争。我国的磁性材料企业,加强自身的整合,不断提高和技术水平,通过与国外先进磁性材料企业加强合作,互助互利,使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扎根于中国,使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服务于全球。

参考文献:

[1]  罗  阳,围绕NdFeB磁材的专利态势分析,  新世纪NdFeB磁体的发展,  北京2002.4 p80~88
[2]  罗  阳, 21世纪中国磁体产业展望,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中长期研讨会, 上海2004.11 p1~41 [3]  蒋  龙,粘结NdFeB永磁产业及安泰科技的战略,2004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论坛,p24~30
[4]  王震西, 胡伯平, 稀土永磁的产业现状及应用,  2004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论坛, 北京2004.11 p1~7 [5]  杨应昌,开发中的新型永磁材料:稀土-铁-氮间隙型化合物, 中国稀土学报, 1994(12) p513~519 [6]  喻晓军,王冬玲等,稀土永磁材料的技术发展近况,2004年中国稀土永磁材料论坛,北京2004.11 p42~48
[7]  十一五”磁性材料行业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磁材商情网,
[8]  Terry K. Clagett, Proc. of 2004 BM SyMPOSIUM (Tokyo, Dec. 3, 2004)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9]  罗阳,2004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研讨会(Sept. 23.2004北京),磁性材料专业论坛文集,p.64~80.
[10]  JABM提供的数据(Dec. 2, 2004, Tokyo, Japan)。 [11]  贾贵元,Proc. of 2004 BM SYMPOSIUM (Tokyo, Dec. 3, 2004)
[12]  陈浩,陈国华,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研讨会, 上海2004.11 p42~54
上一篇:2005—2007燃料电池标准化发展规划及制定的重点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