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昆明建快速BRT 的研究
BRT(Bus Rapid 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运营系统,它利用现代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的运营管理,使传统的公交系统基本达到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其投资及运营成本又较轨道交通低,与常规公交接近。
BRT作为当今世界上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矛盾的先进技术,拥有优于轨道交通的经济合理性,又有足够的容量和效率,特别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昆明市规划了总长约40公里的“井”字型公交专用道路网,它可为城市中心区75%以上地区提供公共交通服务。
昆明探索了在中国混合交通环境下,实现公交优先的技术和手段,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公交专用道模式。然而,对照国际上先进的BRT系统,昆明只是在专用道设施方面具备了较良好的水平,而现代BRT的其它构成要素,如网络结构、车辆品质及选型、站点与场站、营运调度、公交票制、乘客服务系统等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技术水平。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昆明的公交专用道的服务水平、效率和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未达到政府和公众的预期目标,加之近年来快速汽车化对城市交通的巨大压力,部分社会群体开始质疑政府的“公交优先”战略。因此,能否建成真正意义上的BRT,将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出行比例提升到社会认可的水平,将对昆明城市交通发展产生战略性的影响。
笔者结合昆明实际情况,建议实施以下5方面的措施,将昆明公交专用道提升为现代BRT:
1、法定公交优先政策
全面贯彻《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的精神,从立法层面确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作为今后指导昆明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基本原则。全面研究和落实公交优先的各种措施及政策,为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公共交通上。加强现代交通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使社会各种利益群体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公交优先政策。
2、全面提升BRT 设施水平
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增强专用道的封闭性、采用列车化运行、使用大容量公交车、公交信号优先等,将昆明BRT 容量提升到接近轻轨交通的水平,使昆明BRT 系统达到满足现代生活要求的高水平,成为对小汽车交通具有足够竞争力的城市主流客运方式。
3、拓展BRT 网络规模
在对既有公交专用道进行改造提升的同时,以放射线为重点,新建高标准快速BRT,使昆明BRT 网络总长增长。建立良好的换乘体系,使BRT系统本身成为高效的整体系统,而且要通过各种换乘枢纽的建立,将BRT与其它交通方式集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4、优化公交线网
改变现有复杂、混乱、低效的公交线网布局,形成分级配置、高效衔接的体系,对于提高公交系统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公交运行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线网的优化整合,形成分级接驳体系。在公交专用道布设类似轨道交通的一级骨干线网,具有标识性强、大运力、快速度、服务水平高等技术特征;二级线网是对骨干线网的补充或作为地区性的公交干线;三级线网发挥客流收集和疏散功能,并使公共交通服务获得理想的覆盖率,是干线网的辅助支撑系统。
5、建立现代公交票制
公交票制的费率水平和结构,直接影响市民使用公交的数量和乘行方式。有换乘障碍的票制,使公共交通不能作为一个网络有效提供服务。成功的公共交通一定是一个高效的网络,昆明改革票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建议近期通过实施非接触式公交IC卡系统,在计费机制上实现一次连续出行的免付换乘。中远期在整个昆明大都市内实施票区制,并覆盖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市郊列车等多种公共客运方式。
四、结束语
昆明公交优先的实践,特别是国际上快速BRT发展的经验,使政府和公众看
到依靠公共交通解决交通矛盾的曙光。我们认识到,公交专用道只是现代BRT
的一个基础元素,没有其它系统要素的配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公共交通
的效率和水平。昆明公交专用道项目有良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升形成高品质的现代BRT系统,将能找到一种适合发展中城市的,经济高效、易于实施和推广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为众多与昆明类似的大城市提供经验和参考。
昆明市作为中国西部一个欠发达的高原城市,土地资源和城市财政收入都非常有限,城市交通问题又比较突出,我们不能过于期待利用全面形成的轨道交通来解决广大市民的公交出行要求,当前的发展还应归结在提升已有的常规公交服务水平这一合理、现实的道路上来。利用对公交专用道的改造和拓展,公交运营线网的优化和信号对公交的优先控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城市的快速公交系统,使其在速度、可靠性、舒适性上接近于轨道交通,从而为进一步解决交通发展和建设奠定必备和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现代公共汽车线路的设计思想》,林卫,《城市规划》1999.4。
2.《昆明快速公交系统规划研究》,昆明市城市交通研究所,2004.11。
3.《城市道路与交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2。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